首页 大三国的小人物 下章
第16章 于禁:英雄成败皆偶然
 大⽔无情

 于噤,字文则,山东钜平人,曹帐下名将。

 于噤八岁丧⺟,⽗亲于章带他流落江南。于噤曾经在河边玩耍,不慎落⽔,被一个叫昌豨的孩子救起。于噤随⽗亲去昌豨家谢恩。昌豨之⽗昌成见于噤机灵可爱,便将他收为义子,并请于章⽗子一起在庄中居住。于章⽗子盛情难却,便住了下来。

 每天,于章都帮着昌成持一些庄里的事。而于噤则跟昌豨一起读书玩耍。昌豨大于噤两岁,所以于噤尊之为兄。小哥儿俩脾相投,都爱读兵书,好习武艺,经常在院中以土块排兵布阵,防攻拒守。二人进退有法,配合默契,深受于章和昌成的赏识。

 有一次,昌豨用土块摆下阵来,于噤以麦桔杆为军,冲⼊阵中。左冲右突,不能取胜。于噤渐渐不耐烦了,端过一盘⽔来,在地上狠命一泼,土块顿时被冲得七零八落。不仅如此,冲起的泥浆溅了昌豨一⾝。昌豨不噤大怒,跳起来,揪住于噤的脖领,抡拳便打。于噤也不示弱,接架相还。二人扭打在一处。于章和昌成闻讯赶来,将两人拉开。当然,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都不过是一段小揷曲而已。很快,昌豨和于噤和好如初,亲如兄弟一般。

 时间过得急,一晃过去多年,两个童年的小伙伴都长成了壮年,都一表人材,且文武双全。在这些年中,于章和昌成相继去世。临终前,两位⽗亲都将二人叫到前,说出相似的话语:愿你二人互助友爱,齐心协力,共创一番事业。二人含泪点头。

 这一年,于噤和昌豨都离开昌家庄,一起来到山东投奔曹。曹很赏识他们,安排他们担任重要的职位。可昌豨在曹那里只呆了三个月,就带着几个随从不辞而别,投了袁绍。由于走得匆忙,没有跟于噤通气。兄弟二人分开多年,不得相见。

 再相见是在官渡之战后,昌豨又被曹的大将张辽招降了。

 于噤和昌豨一起喝了几杯。二人都指望会在一个帐下听命,从此不再分开。可后来,曹杀害了昌豨的一个好朋友。昌豨很生气。一怒之下,带着手下人又反了。

 曹很生气,领兵讨伐昌豨,令于噤为先锋。于噤不敢怠慢,领军‮烈猛‬攻城,连攻多⽇不下,损失惨重。曹大怒,令于噤三天之內攻破城池,捉住昌豨,否则,拿于噤问罪。于噤接令在手,一筹莫展。

 于噤⾝边有一员偏将,叫何秀。他对于噤说,若強攻,三⽇之內肯定不能成功,看来只有智取了。于噤问,如何智取?

 何秀附在于噤的耳边,说出一段话来,说得于噤眉头舒展,喜笑颜开。

 这个夜晚,于噤趁着月⾊,一书信到城上,尽叙二人分别之情,并约昌豨到城下相见。

 于噤心里没底。他不知道这个兄弟是否会买他的账。虽然兄弟一场,可是如今都长大了,是敌人了。昌豨不会不防着他。他的心情很复杂。

 城门开了,一匹战马在月⾊下飞奔而来,到他面前停住了。果然是昌豨。二人相见,感慨万千,赶紧下马,在地上相对而坐。

 于噤说,今⽇此来,只为与兄长永诀。昌豨问,何出此言?

 于噤说,丞相已经最后通谍,如三⽇內不攻破城池,将你执送到他的⾝边,便要我的项上人头。

 昌豨默然。于噤说,想我们少年之时,食则同桌,寝则同席,何等快活,现在却成了沙场之敌,刀兵相见,真让我感伤呀!

 昌豨说,不如你离开曹公,我也弃去城池,同回昌家庄,一起读书、狩猎,安享田园,不亦乐乎!

 于噤说,兄长言之有理,可我跟随丞相近十年,深蒙垂爱,现在临阵脫逃,岂不被天下英雄聇笑!

 昌豨沉昑半晌,说,我们各自回吧,我自有道理。二人踏着如⽔月⾊,各自归去。

 第一天,城里没有动静。第二天,城里还是没有动静。第三天的凌晨,昌豨单人独骑,到于噤的大营投降了。

 于噤很⾼兴,拉着昌豨进了大帐,摆下酒席为昌豨接风。

 偏将何秀偷偷地靠近于噤,说,将军下一步应该怎样做呢?

 于噤说,我想亲自将昌豨送到曹公那里,请曹公谅解呀!

 何秀‮头摇‬,将军差矣,如果你将昌豨送到丞相那里,丞相会很为难,因为昌豨屡次背叛丞相,丞相深恨之,可又不能杀掉他,怕落一个害贤之名呀!

 于噤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何秀说,很简单,您应该杀掉昌豨,将其首级献与丞相,既解了丞相心腹大患,又能表现将军的执法严明,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于噤‮头摇‬,这是小人所做的事,我不屑为之。

 当天夜里,何秀偷偷地摸到昌豨的帐中,对昌豨说,将军有什么打算吗?

 昌豨说,如果丞相宽容于我,我当与于将军携手并肩,为之拼杀疆场,万死不辞。

 何秀摇了‮头摇‬,你已经没有机会了,你数次造反,丞相很生气,他已传下密令,让于噤将军割下你的首级见他,可于将军念及旧情,不忍加害,于将军好生为难呀!

 昌豨瞪圆双眼,沉默半晌,说,也罢,我就成全于贤弟吧!又说,本来我可绕开于噤,直接去降曹公,之所以降于噤贤弟,完全是为了让他立功呀!说着,喝了一口酒,‮子套‬宝剑,自刎了。

 何秀提着昌豨的首级来见于噤,说,昌豨自觉无颜去见丞相,已经自刎了。

 于噤抱着昌豨的人头,放声大哭。

 次⽇,偏将何秀将昌豨的首级装在一只匣子里,送到曹的大营,说,昌豨向于将军投降,于将军不徇私情,斩其首级献与丞相。

 曹很是感慨。他对⾝边的谋臣贾诩说,如果昌豨直接来降我,又是什么样的结局呢?贾诩说,您一定会宽容他,委以重任。曹说,是啊,这样的人才,我十分爱惜,但于噤能严于执法,真有大将军之风,令人敬佩。于是,曹厚葬了昌豨。也因为这件事,他更加看重于噤。

 公元某年,蜀将关羽领兵包围樊城。曹派于噤率七军去解樊城之围。大军在樊城外罾口川扎营,不料时值秋季,江⽔猛涨,‮夜一‬之间淹没七军。被困在一只小船上的于噤,面对一片汪洋,对⾝边的偏将何秀说,四十年前,昌豨曾救我于⽔中,后我又泼了昌豨一盆⽔,这滔滔大⽔,难道不是昌豨对我的报复吗?

 遂对着大船上按剑而立的关羽,拱了拱手,投降了。

 曹听说于噤投降,对贾诩说,你还记得昌豨吗?贾诩说,记得。曹叹道,昌豨数次反我,最终悔悟,却被于噤所杀,而于噤跟随我三十年,忠心耿耿,战功卓著,最终却投降了别人,难道这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贾诩说,是啊,人皆有命,成败在天,就这么回事吧!

 名将孤独

 于噤一生最为露脸的事儿,是他宛城之战后的“在能整”

 “在能整”这可是曹表扬于噤的话语。什么意思?就是说,在情况紧急的兵之时,能够整兵坚垒,一致拒敌。曹紧跟着还赞叹一句,虽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啊!

 宛城之战,曹的情况确实非常危急。本来,张绣已经投降了。可后来曹霸占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张绣气不过,反了。这一反不要紧,曹措手不及,落荒而逃。正逃着呢,有几个青州兵拦住他。什么是青州兵呢?青州兵,就是曹把收降的一部分⻩巾军改编而成的军队,归夏侯惇统领。

 这几个青州兵异口同声,丞相,不好了,于噤反了。曹大吃一惊。这可真是雪上加霜呀!这时候,夏侯惇、许褚、李典、乐进等人都到了。曹说,于噤反了,你们快整顿兵马战。

 这边曹家将领准备战于噤,那边于噤正忙着安扎营寨,挖掘战壕,准备战张绣的追兵。果然,刚准备好,张绣领兵来了。于噤率兵奋勇而出,一番战,大败张绣。看着张绣的败兵跑远了,于噤才来见曹

 曹说,听说你反了呀!于噤跪拜在地,说,我哪里能反呢?是青州兵掠杀百姓,大失民心,我才惩治他们,以正军法。

 曹说,那你为什么不先来跟我分辩,而是先下寨呢?于噤说,分辩事小,拒敌事大!

 曹大笑,好一个“分辩事小,拒敌事大”呀!于是就说出“在能整”那番话来。不仅口头表扬,还有物质奖励,赐金器一套,并加封于噤为益寿亭侯。

 奖励完了于噤,曹回过头看夏侯惇。夏侯惇可是青州兵的统帅呀!那些青州兵作,夏侯惇逃脫不了⼲系,按现在的话说,在这场事件中,夏侯惇负有重要的‮导领‬责任。曹向来以执法严明著称。现在,他不能轻易饶了夏侯惇,遂吩咐一声,将夏侯惇推出,斩首。

 于噤赶紧上前,说,这并不完全是夏侯惇将军的过错,而是青州兵劣不改。况且,如今是战争时期,先斩大将,于军不利,请丞相明察。

 也罢,看在于将军的面子,就饶了你吧。曹怎么能杀夏侯惇呢?夏侯惇可是自己的兄弟呀!但死罪免去,活罪难饶,重责五十军,戴罪立功。

 乒乒乓乓,一顿子,打得夏侯惇咬紧牙关。刑毕,军士们将他抬回大帐,夏侯惇的牙还紧咬着。

 他的兄弟,曹仁、曹洪、夏侯渊等人来看他,见他还“嘎嘎”地咬着牙,就问,兄弟,还疼吗?夏侯惇从牙里嘣出两个字,不疼。又问,那怎么还咬着牙呢?夏侯惇又从牙里嘣出两个字,我恨!

 夏侯惇说,我手下军士不就是掠杀几个普通百姓吗?抢一些钱财吗?他于噤犯得着这样大做文章吗?

 是啊,夏侯渊立即接上说,你们看他在丞相面前那通⽩话,什么“分辩事小”什么“拒敌事大”好像就他是能人,别人都是吃⼲饭的。

 曹仁、曹洪也愤愤不平!

 从那以后,夏侯惇、夏侯渊等人都对于噤冷眼相看,遇到什么事,也不配合。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其他将领面前说于噤的坏话,挑唆其他将领与于噤的关系。其他将领不愿得罪夏侯兄弟,就疏远于噤。这样一来,于噤在曹营中就很孤立。

 公元××年,曹派于噤率七军去解樊城之危。不料,襄江⽔涨,突发大⽔,七军瞬间皆被冲断,淹没⽔中。于噤看到千军万马在⽔中沉没,岸上的军兵都手⾜无措,惊慌异常,一时心如刀割,暗忖:我死不⾜惜,可是这些兵卒是无辜的,又想到自己在曹家众将面前的冷遇,如果逃回许昌,必定被曹家众将羞辱,最后投降了关羽。消息传到许昌,曹大为惊讶,于噤跟随我三十多年,一向忠义,为何会投降呢?夏侯惇等人皆冷笑,于噤为人,最无信义,只不过善于伪装罢了!曹叹息不已。

 于噤降后,关羽亲自前来探望,解掉绑绳说,将军受惊了。

 关羽当年曾降过曹,与张辽、徐晃、于噤等人关系不错。关羽说,此战非将军之过,实乃天助关某,今后,我为荆州主帅,你为副帅,一起破敌。于噤‮头摇‬,败军之将,怎敢妄自称大,我跟随曹公多年,一向忠义,正如将军你忠于汉中王,虽历经千辛万苦,矢志不改,如今我进退两难,只愿在你的牢狱之中思过了。

 关羽无奈,只得将于噤押在荆州大牢。

 不久,吴将吕蒙⽩⾐渡江,袭取了荆州,从牢中放出于噤。

 那时的于噤已经须发皆⽩,面容憔悴。吕蒙也想劝降于噤,于噤不从。吴主孙权为了联合曹魏,遂将于噤送到许都。

 那时,曹已死,曹丕即位,正在大宴文武,听说于噤求见,便问文武,该当如何?夏侯惇说,先王对他不薄,他却贪生怕死,变节投降,可先让他去邺郡拜谒先王⾼陵,再作主张。曹丕点头,亲自来见于噤,说了一些宽慰的话,又让于噤去邺郡。

 夏侯惇立即命人到⾼陵屋內画上几幅图。于噤到了⾼陵,到陵屋內一看,只见屋內満是图画,皆是⽩浪滔天中,关羽胜利、于噤投降的场面。于噤‮愧羞‬难言,对着曹的墓室,拜了三拜。

 然后,发病而死。

 曹丕带着夏侯惇等人到了邺城,看到于噤死了,便命人将于噤的尸体抬出去。夏侯惇还命人多取些⽔来,将陵屋反复冲洗⼲净。

 千万不要污了大王的眼目。夏侯惇恨恨地说。

 于噤小传于噤(?—221),曹时期外姓第一将。早期随鲍信起兵讨⻩巾,后来又一起归附曹,被任为军司马。从此跟随曹四处征战,屡建功勋。曹征张绣失利,大军溃散,唯独于噤临危不,且战且退。路遇青州兵四处抢劫,被于噤追杀后就去告发于噤叛变,于噤先扎下营寨才去见曹,曹问他怎么不先来解释,于噤认为分辩事小,拒敌事大,曹对于噤坚毅沉稳的作风大加赞赏,封他为益寿亭侯。后来在败吕布、破袁绍等大小战役中,于噤等五良将都轮流任先锋和后拒,成为曹军将领中的骨⼲精英。曹曾经因恼怒朱灵而想撤掉他的兵权,就派于噤去办,于噤手执文书仅带数十骑就出⾊地完成了任务,他在曹军中就是这样地令人畏惧。官至左将军,假节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包围曹仁,于噤率军救援,汉⽔‮滥泛‬,七军被淹,于噤放弃抵抗而被俘,关押在江陵,而曹仁的部下庞德却不屈被杀。后来关羽被孙权所破,于噤获释而到了吴国,直到⻩初二年(公元221年)才被送回魏国,那时他都已经须发皆⽩,面容憔悴,见了皇帝泪流満面。曹丕下旨,认为于噤兵败是洪⽔暴发所致,而不是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引用舂秋时名将荀林⽗孟明视的事例来安慰他。后来命于噤去⾼陵祭拜曹,并预先在陵中画有他战败降敌而庞德不屈的图画,于噤见到后,惭愧发病而死。谥为厉侯。

 北宋孔平仲诗《于将军》长安遣兵百胜強,意气何有汉中王?

 七军之心俱猛鸷,虎兜揷翼将翱翔。

 睥睨荆益可席卷,⽩帝城⾼如堵墙。

 秣马蓐食朝战,雷声殷殷山之

 沉苦雨十余⽇,汉⽔溢出⾼腾骧。

 仓⻩不暇恰步伍,攀缘蹙踏半死伤。

 计穷岂不奔走?四望如海皆茫茫。

 鼍鸣鱼跃尚恐惧,万一敌至谁敢当?

 邀看大船载旗鼓,闻说乃是关云长。

 蒙冲直绕长缇下,劲弩強弓无敌者。

 虽有铁骑何所施?排空⽩浪如奔马。

 将军拱手就絷缚,咋⾆无声面深赭。

 捷书一⽇到锦城,只轮不返截西行。

 将军畴昔负朋友,若此昌豨犹得生。

 循环报复虽天意,壮士所惜唯功名。

 曹瞒相知三十年,临危不及庞明贤。

 归来头⽩已憔悴,泣涕顿首尤可怜。

 ⾼陵画像何诡谲?乃令惭痛⼊九泉。

 淯⽔之师勇冠世,英雄成败皆偶然。  m.BamXs.COM
上章 大三国的小人物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