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范仲淹及其《渔家傲》的历史感
范仲淹的文学作品,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无论是他的散文,还是他的诗词,大多取材广泛,容量博大,意境格调雄浑,生活积淀深厚,一扫唐末五代时期,对于文坛影响很大的浮

风气,主张文学当风优厚薄,趋向复古。从这个层面上讲,范仲淹无愧于宋代诗文⾰新运动的先驱的称号。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中,有这么一句话,那便是“国中古代的文人,一旦为官,便无⾜观”这里的⾜观,大概是指值得称道的意思,按照这种逻辑,在古代的国中,文人和官场,似乎是格格不⼊的。由此推算,我们可以想见,如果陶渊明当了官,便写不出那些名留千古的《五柳先生传》了,倘若柳宗元不被贬,就写不出脍炙人口的《永州八记》了,细细想来,事实也许的确如此。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对范仲淹的了解,是从他的《岳

楼记》开始的。他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堪称格调⾼昂,意境博大的千古绝唱,道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声,更是封建士大夫忧国忧民思想的时代最強音。那么,从这个层面讲,范仲淹首先是一个文人,而且是一个境界极⾼,

怀极广的优秀文人。
然而,范仲淹又是一位历史名臣,虽几经浮沉,但终究官位很⾼,做到了资政殿学土、户部侍郞,主张政治改⾰,加強武备,抗击西夏,成了一位功勋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他屯兵西北,抵抗西夏的几年里,他亲⾝体验到了环境的恶劣,战事的艰苦,士兵的惆怅和家国的飘摇,写下了四首以“塞下秋来风景异”开头的词作,《渔家傲》是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也最能体现范仲淹词作的特点,每每读之,总是常读常新。
其词为:塞下秋来风景异,衡

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満地。人不寐,将军⽩发征夫泪。
就是这首气势雄浑的词作,被许多评论家称为“穷塞主词”这一“穷”字,便大有文章,我认为它一定是范仲淹穷其政治经历、军旅生涯,毕其功于一役,呕心沥⾎之作,其字里行间渗透了厚重的历史感。
而这种历史感,没有政治家的敏锐洞察力,是很难达到的。这首词大致写于1040—1042年之间的某个秋天,西夏军队大举攻宋,当时北宋的西北重镇延州正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孤城独守,进退两难。造成这种危急局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北宋军队节节败退,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北宋王朝长期以文官担任军事统帅,一味与敌对家国签合约,送岁币,使得本来就羸弱的家国更加“积贫积弱”很难以強有力的手段抵抗外辱。
这首词,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范仲淹长期深⼊边塞,生活在军营,对士兵的內心有着深切的了解。我们华中民族向来有着良好的传统,家国的前途受到伤害时,当民族的矛盾上升到第一位时,绝大多数的民人,无论他的地位多么卑微,无论他的力量多么弱小,他总能抛弃自己的私利,离

别子,奔赴场战“提剑立独顾八荒”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或生不逢时,或将帅不和——许多人总是壮志难酬,并由此而产生了“有国难报,有家难投”的悲愤——宗泽如此,岳飞如此,陆游如此,绝大部分具有爱国心的人都是如此。范仲淹对于这样的人,是体现了极大的关注和同情的。当然,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同时,通过这首词,我还读出了另外一层历史。古代的国中,大凡地处中原地区的权政,大多以农耕为主,经济较为发达;而北方则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权政,经济落后,他们民风彪悍,崇尚武力,能征惯战,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经常向中原腹地大举进攻。清算历史,我们便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中原地区任何一个权政,向来都是面临着少数民族的大巨庒力的。而当时中原地区的统治者,除了极个别的,如汉武帝、唐太宗等之外,不知是胆略有限,还是习惯了偏安一隅,我们极难得地听到类似于霍去病北征匈奴的铿锵有力的马蹄声,慷慨

昂的军号声了。
我想,大概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范仲淹提出了“庆历新政”的改⾰建议,望渴北宋中兴,虽然最终失败,但他百折不回,忧国之心依然丝毫未改,体现了一个改⾰家的伟人风范,一个政治家的恢宏气度,一个“民族脊梁”式文人的忠义之心。
如今,祖国的前途,不可谓不光明;供我们自由挥洒的空间,不可谓不广大。可是,在⾝边,我似乎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人了。呜呼,哀哉!我呼唤——民族的脊梁!
M.bAM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