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沧海笑书生文集 下章
读书随感(三)
   说到这本书,就不能不说一下他的出处了。《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国中‬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试考‬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语言很浅显,没有什么生僻的字。但微言大意,很多一目了然的话,不仔细体会,还真难以精准把握其中的大道理。还有自己本体会的道理,但不能准确表达,《大学》里寥寥数字边说得很清楚,看到是很舒服的。另外,一些平时经常说的来自《大学》的话,放在语境里才知道自己理解有误。如“无所不用其极”难怪朱熹告诫说“读者不可以其远而忽之也”

 其实不要把这些古文看成是“‮国中‬英语”阅度这类文章可以分开层此阅读,这篇不⾜两千字的文章怎样去分层次呢,首先,要通读几遍。《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強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在儒家看来就是“本善”在佛家看来就是“原心智慧”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民人‬。但是谈到这一点,我有些沮丧,因为我对现在‮国中‬的官场廉洁和是否为‮民人‬造福为‮民人‬做主并不乐观。相反,当官的还经场做‮民人‬的主!悲哀。接下来,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止于慈,与国人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大学》还说:“古之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其家者,先修其⾝。修其⾝者,先正其心。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強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大学》之论,意在说明,惟有“以德治心”才是修⾝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的本方略。在以“人治为主导刑治为辅助”的历史时期中,‮家国‬的‮定安‬和天下的太平,在本环节上,取决于‮家国‬
‮导领‬和社会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平,修心炼己与治国平天下具有⾼度的一致和协调。在远古时代,‮民人‬以选举的形式推选出他们的‮导领‬,因为这个‮导领‬在他们心中有“德”这是很重要的,直到现在,还有三分之二的社会职位是选出来的,但是,令我们这一代年青人失望的是,经过五千年的洗礼,这个泱泱古国的“德”并没有很大的进步,相反,还有向下滑的趋式。

 教育理论的灵魂是道德,做学问的关键,就在于对德的认识,也就是一个“明”字。这里连用两个“明”字,阐释对德的认识和德对于教育的重要。第一个“明”字,是指在理论和方法上要掌握和实践德道修养,彻底和全面地明⽩修养德道的理论和方法。第二个“明”字,是具体地指明这个德的关键属和应当达到的状态。什么明?心明!礼德明亮,心中要光明,既能照亮自己的人生之旅,又能用此光明帮助别人造福于社会,这才是真正的学问。这个真学问首先要能够明德,用心光朗照自己的⾝国,掌握和具备完整的德心德,五德(仁,义,礼,智,信)皆备,无一或缺。明,是指太和月亮的光明,要学习太无私地自燃,为万物照明;学习月亮无地反照,为万物照明境。能够做到“明”的关键,是要像太和月亮那样无私无,奉献能量不求回报。人能做到无私无,则必然会心明而释放出无量光明!但是,天啊!我又“但是”了。焦裕禄死了,雷锋也挂了,还有焦雷么?当处说的好听“一个焦裕禄倒下了,千万个焦裕禄站起来了”请问一下,河北焦裕禄家怎么走?再请问一下,‮疆新‬焦裕禄家怎么走?再请问一下…难道当初响应“”的号召站起来的焦大爷们都英勇殉职了?不然…或者,当初这只是一个口号?诚然,我不否认这些年涌现出很多新时代的新英雄。但是,好像只是昙花一现般的就消失了,他们去哪里了?这些年的报纸上的头条好多都是“某某局长贪污受贿…”我很奇怪。到底是他们败坏了的名声,还是,本来这就是一条规律?郁闷中…

 好像有些跑题了…

 接着说“明明德”由此引出的道所产生的五种德能量,常人主要是经鼻孔通过呼昅系统引⼊体內。但是对道德修养实践者而言,如果将命体上的⽳位门窗都打开,经络通道疏通,也就能充分地增強五德之炁进⼊体內的途径,能够更多地昅收天德之炁,进⼊体內给体內的众生传输补充能量,使它们处于富营养状态。现代人由于离道失德⽇久年深,无法观察到道德能量的五炁,对命中体系统的‮理生‬作用,将道德的德虚无化,不能认识德的能量和营养作用。片面追求可见的物质享受,认假作真,本末倒置,只知以物养命,不识以德养。盲目追逐“有之以为利”忽视甚至忘却了生命的真主人是体系统,因而造成与命‮谐和‬统一的失衡,导致疾病丛生,疑难杂症蜂起,社会犯罪率居⾼不下,整个世界灾难重重。人们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私心望没有扼制地膨扩张,使体內的道德能量⽇趋下降,私利己的个张扬,我心神毫无道德制约。人们只知命不识,人心的道德观,已经下滑到信德不存的最后底线。心灵道德的沙漠化,已经发展到了极其危险的境地,这是人类亟待解决的共问题,也是《大学》中“明明德”的真意所在。

 好像说了这么多的话只是围绕“明明德”讲,这也正说明了,这种经典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理解的,我希望能有真正理解《大学》奥义的俊彦之士,可以教我。沧海拜谢!  M.baMxS.cOM
上章 沧海笑书生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