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子风流 下章
第一百五十七章 神兵
 ⾼炉设置的地点在不远处一处河流的上游,当地人称这河为枚河,名字很好听,下游便是梅花湖,是紫金山附近的一处湖泊。

 这⾼炉⾜有三丈,是据郝风楼的要求堆砌而成,为了防止散热,郝风楼命人在內部砌有一层半米厚的耐火砖,因此这炉子极大,在半时,又让人沿着炉壁堆砌了石屋,屋里已堆了不少的焦煤。

 这样的⾼炉与寻常造作局的⾼炉不同,一方面是增加了长度,另一方面炉壁也加宽了不少,这种⾼炉已经颇有些近代⾼炉的雏形了,炉底四周和上部为碳砖,下部为粘土砖;整个炉子⾜⾜有四人⾼,半个屋子大,下方有一个进风口,值得一提的,则是木匠们做出来的鼓风机。

 鼓风机和⾼炉一样,同样‮大巨‬,鼓风机出现于东汉,采取的是⽔排动力,即选择湍急的河流的岸边架起木架,在木架上直立一个转轴,上下两端各安装一个大型⽔轮,在下⽔轮的轮轴四周装有叶板,承受⽔流,是把⽔力转变为机械转动的装置;在上卧轮的前面装一鼓形的小轮,与上卧轮用“弦索”相联;在鼓形小轮的‮端顶‬安装一个曲柄,曲柄上再安装一个可以摆动的连杆,连杆的另一端与鼓风箱相连。这样,当⽔流冲击下卧轮时,就会带动上卧轮旋转。使得和它相连的连杆运动,连杆往复运动,使排扇一启一闭,进行鼓风。

 这几乎是现代鼓风机的雏形。自然,郝风楼在鼓风箱进行了某些改进。采取的是双向鼓风,里头的活塞也想办法充实,风力更大。

 利用⽔利鼓风,不但解决了人力紧张的问题,同时也大大提⾼了效率。

 当然,能弄出这么个东西来,一方面要感谢自己的老祖宗,郝风楼花了不少功夫。才找到汉时相关的资料,而另一方面,自然是郝风楼的物理知识,作为穿越者,虽然不能研究出复杂的机器,可是据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却是手到擒来。

 排⽔的风轮与鼓风箱已经连接在了一起,⾼炉中的焦煤也已经引燃,鼓风机在⽔流的带动下,开始咔咔随着曲柄运动起来,箱口立即呼呼的吹出风来。

 郝风楼松了口气,原来还怕那些木匠坏事。想不到这些家伙竟是一次成功,倒是差点小看了他们。

 ⽔流湍急,鼓风机的出风也是连绵不绝,而且风力极大,出风的箱口正对⾼炉的风口。顿时,原本只是冒着黑烟并没有完全燃烧的焦煤迅速开始啪啪作响。炉子里的焦煤立即燃烧。

 郝风楼不能测试温度,只能一直站在一边屏息等待,⾝边的匠人们也是不做声,他们心里隐隐有些期待,期待这位少爷给他们一种全新的见识。

 说也奇怪,从前在造作局的时候,在官吏的⽪鞭之下,大家做事都只是应付,有一⽇没一⽇的混⽇子,这铁炼的如何,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反正只要完成了数量,质量如何,上官不会管,他们更懒得计较。

 得过且过,若是真要形容,那么他们从前的生活状态就是如此。而现在,他们的心境有些不同了,一方面是食君之禄,平⽩让人家好饭好菜的供养,又不必动辄打骂,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仿佛不做出点好东西出来,就对不住人家。另一方面,却也是郝三总管透露,说是只要大家做得好,将来给工钱,而且还可以接家眷来,照样也是⽩米饭供养,不只如此,将来若有儿女,还可让人教授读书。

 虽然不知这做得好到底是何种限度,可是大家却都告诉自己,定要用心的去做,绝不能丢人。

 炉顶上开始冒出烟来,烟雾腾腾,整个炉子里通红一片。

 几个有眼力的工匠深昅一口气,道:“少爷,从前咱们取焦炭,大致就是这个温度。”

 郝风楼知道,若只是这个温度,不可能完全去除焦煤中的硫份,一旦含硫较多,取出来的焦炭拿去炼铁,自然连木炭都不如。他颌首点头:“再等等,还不够充分。”

 ⾜⾜又等了半个时辰,炉內的温度持续升⾼,郝风楼见机差不多了,道:“取碳。”

 一声令下,早有几个铁匠拿出特制的工具,将滚烫的焦炭取出来,接下来的事情也不小,还需粘结、固化、收缩,不过这些,铁匠们倒是在行,忙活了一个多时辰,焦炭的样品便送到了郝风楼的手里,郝风楼左右看了看,见碳⾝乌黑,没有一丝杂质,便道:“⻩老丈,你来看看,这焦炭如何?”

 ⻩亭连忙排众而出,接过郝风楼手里的焦炭,眼睛都瞪大了。

 见识过多少焦炭,今⽇炼出来的焦炭和往⽇竟是大大不同,⾊泽乌黑发亮,通体看不到丁点杂⾊,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他点点头道:“大人,这焦炭已非上品,而是极品。”

 郝风楼抿抿嘴,其实凡事最怕认真,只是可惜虽然古时创新有余,却是认真不⾜,不肯精细化,而自己所做的一切除了一些必要的改进来提⾼⾼炉的温度之外,最重要的是就是认真。

 他道:“既然如此,那么就用焦炭先炼一炉铁看看,记住,要将炉子好好清洗⼲净,有了这⾼炉和鼓风机,火候应当不成问题,焦炭也是极品,能不能炼制出好铁,就看诸位了。”

 工匠们打起精神,有人去搬铁矿石来,有人准备好焦炭,有人去清洗炉子,一番忙碌,又是一两个时辰过去。

 随即大家稔的开始生炉,放⼊铁石,燃起焦炭。

 等待之中,炉內的温度开始升⾼,直到达到了临界点。

 紧接着,铁⽔自一处槽口流淌出来。

 有人不由惊道:“是铁⽔,铁⽔,铁化作了⽔。”

 若说铁⽔,大家都见过,可是全部融化为铁⽔,见识的人倒是不多,一旦融为铁⽔,就意味着大量的杂质从铁中脫离。

 接下来的事,就和郝风楼无关了,铁要炼成钢,已有眼下最先进的技术,至少在三百年內不会过时,即所谓的灌钢法。

 等到一⽇之后,一柄钢刀送到了郝风楼面前时,郝风楼试了试这还未开锋的钢刀,不是很得法,于是请人叫来朱智凌,朱智凌倒是对刀剑颇有几分见识,试了试手,不由赞道:“不错,是把好刀。”

 郝风楼苦笑道:“到底多好?”

 朱智凌却是抿嘴:“这我如何知道。”

 郝风楼只得苦叹一声,召集了几个铁匠的骨⼲,让他们用法子继续改进,尤其是对火候的把握,不能疏忽,更不能敷衍了事,多炼几炉,看看哪一炉炼得更好,将一些心得记下来。

 除此之外,木匠和石匠那边继续修建⾼炉和鼓风机,郝风楼计划暂时先建起十座,其他的将来再说。

 他深知虽然炼铁成钢已有了长⾜的进步,不过眼下时候还早,还需精益求精,看看还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这位‘少爷’倒是没什么架子,隔三差五便往⾼炉那里跑,看铁匠们炼铁,偶尔参与他们的讨论,几⽇之后,钢铁炼出来之后确实比开始时要好上了不少,再加上一些老匠开始传授和流锻打的经验,大家的⽔平增长得很快。

 ⽇子似乎就这么过去,郝风楼当然没有想到陛下的一份圣旨引起了轩然大波。

 朱棣是个讲诚信的人,在郝风楼出发的时候,他的圣旨便递了出去,朝中的大臣一时傻眼,不过幸好,眼下是永乐年间,不是正德,假若是正德,皇帝竟敢如此‘荒唐’,多半是要指着鼻子大骂一通,而永乐年间,尚武的精神还在,而且那些勋贵也大多对此颇感‮趣兴‬,竟都开始议论纷纷起来。

 这一次比试刀剑,不只是准许各邦使节参加,便是藩王也准许参加。恰好近来进京的藩王不少,大家看陛下有兴致,自然免不了凑热闹。

 更有消息传出,汉王殿下摩拳擦掌,至于太子,似乎最近也在四处寻访名匠,这位太子殿下素来被人诟病太过文弱,想来也想一改形象,或许想和汉王一较⾼下也是未必。

 倒是倭人的反应平平,倭使⾜利义对此嗤之以鼻。

 这位仁兄乃是倭国望族出⾝,地位极⾼,此番出海,一方面是希望互通有无,另外一方面,是指望着大明新君登基,指着这新君给点赏赐,结果朱棣如此小气,使他火冒三丈。含愤之余,索在这儿赖下,一方面修改国书,暗讽大明慢待倭使,一方面四处造谣生事。

 结果,真出事了。

 几个倭使的随扈在街上买梨,却因为觉得价钱太⾼发生口角,于是一个倭使直接拔刀,斩下了卖梨之人的脑袋。

 一时之间,南京城炸开了锅。应天府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连忙上书,而奏书自然而然的就躺在了朱棣的案头上。

 ………

 好罢,又是新一轮故事,于是老虎又‮夜一‬无眠,刚让老婆修改了才更新,希望能让大家期待吧!  m.BamXs.Com
上章 公子风流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