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如此指标
教育部⾼校生学司一员官在启动的“2005关注国中大生学就业”系列活动上表示,今年⾼校毕业生就业率要达到73%以上,即不低于去年⽔平。
按此员官的说法就是,从1999年开始,国全⾼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加,研究生扩招幅度也很大,再加上民办⾼校的快速发展,每年⾼校毕业生的数量呈跳跃式增长。2004年国全⾼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5年国全⾼校毕业生将达到338万人。2004年9月,国全⾼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73%,达到了预期目标。按照央中的要求,今年的就业率要不低于去年同期的⽔平。他表示,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2005关注国中大生学就业”系列活动为大生学提供就业观念、择业意识、成长规划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活动计划在国全数百所⾼校的上百万在校大生学中开展“国中大生学就业校园公益巡讲”、“大生学就业首选企业调查”和“大生学就业实习计划”活动。
这则报道,直接证实了一个人所共知的谎言:家国教育部表示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要达到73%以上”而我们以前看到的各大⾼校的就业率都打出了百分之九十多。
“今年⾼校毕业生就业率要达到73%以上”固然可以体现家国教育部的良苦用心,但⾝为大生学的我敢以肯定,很多大生学对此都不会表示一丝一毫的以为然,甚至示以愤慨。
我国市场经济运行那么多年了,虽然机制还不是很健全,但作为教育部人员、⾼等知识分子,不应该无视这种经济方式的存在而出台所谓的“指标”甚至不怕得罪的说一句,只要以正常人的思维稍微想想,就可以看出问题之所在:市场有其经济特

,供求关系是你说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的吗?!即使说了又怎么样,市场会听你的吗?总不能又使用计划经济那一招吧。
且不讨论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要是真的达到“73%以上”是教育部的有效预计,还是一种偶然。是的,做任何事情最好能订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但很显然的是,在市场经济形态之下,人才的需求量是由市场决定的,并不能人为的硬

指定。更何况,而今的市场环境变动甚大。
上世纪一系列劳民伤财的运动告诫我们:必须遵循游戏的规则。由此指出的是,市场是谁也命令不了的,不要说是教育部,就算是国务院,我想也不可能強制地要求市场必须接纳多少大学毕业生。
这几年来,⾼等院校施行扩张式招生,其势头比经济增长率还不知要快多少倍,简直可以“赶英超美”了。⾝为在校大生学,我也看到了⾼等院校在某些方面的教育与社会⾼度的不相适应,造成相对领域的人才过剩。今⽇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之严峻程度是有目共睹的,鄙人眼光实在浅薄,不知这种局面该算作什么——是为未来的社会发展保证人才势力,还是一种自我膨

?
看着茫然失措甚至轻生的大学毕业生,社会大可以批判他们素质不⾼乃至心理不健康。但反问一句,我们教育的功能究竟是什么,谁更应该为今⽇的局面负责?!
换句话说,如果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真的能由官方这样“下指标”决定的话,那便是扩招后毕业生们小小的侥幸,却是整个民族永远的不幸。作为⾼等教育,竟然不走在时代的前列去探索问题解决之道,反而退步到使用上个世纪被彻底证实是大错特错的50年代末“大跃进”时期大肆兴起的“指标管理”!
聇辱,实在是聇辱!
所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而今,国中大学校园官本位思想盛行,学院內部机制迅速官僚化,成为家国机构映

于知识界的权力摹本。综观当下大学,无论生学还是某些教授以及导领,无不为了所谓的“就业率”苦苦挣扎。有病的制度,必然产生有病的人,尽管很多人很不愿意,但玩起数字游戏来,真是不惜弄虚作假。去年的《大生学参考》就评论了这一事件。这个所谓的“73%以上”隐蔵的是⾼等院校在就业策略方面的忧患。说⽩了,非但无益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提⾼,还将势必造成校园“浮夸风”的存在。
⾝为大生学,从现实的利益出发,我也很希望“就业率”在教育部的良苦用心之中或之上。但是,处于大生学⾝份急剧贬值之时,面对如此“指标”我不噤哑然失笑。上个世纪发出的“教育产业化”是对是错,已经很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在教育方面真有善心的人们,就不要再让校园这片最后的净土沾染太多的世俗尘埃了。
从小老师就告诉我,社会总是在进步的。如果毕业那一天,对着这个世界我依旧茫然失措的话,那也只好无奈地相信:历史的前进,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
2005。5。29
m.BAm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