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莽英雄 下章
第十二章
  经过‮夜一‬的安抚,张经果然表现了极好的风度。对来送行的文武‮员官‬,只是谦虚地道谢,既无哀戚之容,亦不发一句牢。加以胡宗宪安排得很妥贴,⽩⾐校卫得了5000两银子的好处,多所优容,不拿张经当罪官看待“大人”长“大人”短,叫得很亲热,这种像是奉召进京述职,而被逮起解的场面,将旁人为张经而起的不平之气,冲淡了许多。

 送走了张经,胡宗宪大大地松了口气,这下可以全力帮衬赵文华主持全盘军务,间接自己打开一个新的局面了!

 第一步是将赵文华由清虚观移驻到总督行辕接印,发通知传召巡抚李天宠以下的文武大员参谒。大炮三声,仪门敞开,赵文华在细吹细打的鼓乐声中,公服升堂。中军捧着红绸子包扎的总督大印。当堂呈递。接着是李天宠与胡宗宪为头,为总督贺喜。这番仪节经过后,赵文华下座,改在公堂延见‮员官‬,作就任以后第一次的训话。

 “我没有想到我会坐在这里!”赵文华第一句话便是发感慨,紧接着下了转语:“不过,我决不会长,也许十天半个月,也许一个月、两个月。”他⾼拱着手说:“请各位帮我的忙,好歹拿这个青⻩不接的局面凑付过去,别让我像朱子纯、张廷彝那样,搞得灰头土脸。”

 朱子纯是指朱纨,获罪服毒而死;如今张经的吉凶亦未可知。赵文华视线环扫一周,看清楚了每个人脸上的表情,然后重重地加了一句:“听我的话不会吃亏。”

 头一段话报以沉默;第二段话再无反应,便显得有意跟赵文华作对了。不过,大家想是这样想,却没有人开口,因为官场有官场的体制,照规矩应该李天宠作答,所以都用催促的眼光看着他。

 李天宠庸愚懦弱,这天因为张经被逮,大为震动。本就心如⿇,如今感到赵文华的话中似乎有刺,更上了心事,以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竟仍然保持沉默。

 于是,赵文华又说第三段,声音也提⾼了;“张廷彝来了一年多,大征狼土兵,费饷千百万,才打了今天这么一场胜仗!得失之间,实在难说。而况,”他指着胡宗宪说:“如果不是胡巡按先挫了倭寇海盗的锐气,又哪里会有今天这一场胜仗。”

 “大人夸奖!”胡宗宪急忙欠⾝答道:“若非大人的指点,不会侥幸成功。”

 “侥幸?”赵文华大不以为然“汝贞,谦虚固然是美德,却不可妄自菲薄。从来兵家之事,多算胜,少算不胜,坐拥重兵,观望不前,更不会胜!”他略停一下,清清楚楚地说道:“我今天要把话说明⽩,大敌当前,片刻疏忽不得,我代掌军务,虽是一个短局,但奉旨督师的责任是无可推诿的!我跟张廷彝不同,他不急于求功,我可得对皇上有代。自今而后,我们要着着进攻,直至肃清东南为止。兵贵神速,尤贵制敌机先,请各位各就本⾝职守,早早准备妥当,随时待命,命到即行。倘有违误,莫怪我指名严参。”

 不说军法从事而说“指名严参”显然,所恫吓的是大官而非小官。于是,李天宠的脸⾊更难看了。

 看看大家无话,胡宗宪只好说一句:“大人请治公吧!我们暂且告退。”

 于是李天宠起⾝,长揖而退,其余‮员官‬都存着戒心,相顾无言,各自散去。胡宗宪却仍旧留在那里,里面要帮着赵文华披阅军报、发号施令;外面要代为接见宾客僚属——由总督衙门到县衙门,都知道胡巡按掌权,大小事宜要向赵文华请示的,只要找他就行。使得胡宗宪在旦夕之间成了个浙江官场上的大忙人,也是大红人。

 到得第二天一早,俞大猷、卢镗、汤克宽,联骑从前线回到嘉兴。张经被逮的消息,自然已知道了。事实上就是因为张经出了意外,他们才相约而回的。不过,回来的原因,各不相同。

 最光明正大的是俞大猷。倭寇海盗经此一败,元气固已大丧,但官军的损失,亦很可观。当张经下令出击之前,因为致胜并无确切的把握,所以次一步行动,亦无法预计,要看作战的情况而定。如今是选调精锐,乘胜追击,还是暂取守势,将官兵整编补充,再图大举?本就要向统帅来请示,现在统帅易人,更有当面来商量的必要。

 卢镗则是经过挫折,深知应付上官比应付敌人还难;他又是受张经提携过的人,深怕赵文华对他怀有任何成见,所以此来在礼貌上表示恭顺的成分,多于一切。而汤克宽却是正好相反,他很为张经不起,想来说几句公道话,作为报答知遇——张经很听汤克宽的话。

 因此,当三大将军联袂晋见时,态度各个不同,俞大猷沉着,卢镗谦卑,而汤克宽脸上有掩不住的悻悻之气,一直闭着嘴不讲话。

 讲话最多的是俞大猷,细述战况之后,紧接着报告当前的敌情,柘林的残寇,目前集中在‮海上‬以西、松江以东,各为陶宅的一个镇市,动向不明。不过官军已经兵围三面,留下东面一个缺口,预备残寇突围。

 “残寇有多少?”赵文华问。

 “大概六七千。”

 “官兵有多少?”

 俞大猷约略计算了一下答说:“不⾜一万五千人。”

 “这也比残寇多一倍了。为什么不团团围住,一举而歼灭之?”

 这是不懂兵法的外行话,从来包围敌人,必留缺口,使敌有逃生之路,方无必死之心。不然,将死生置之度外,全力反扑,如困兽之斗,将会锐不可挡。

 俞大猷当然无法作答,场面一时有成僵持之势。胡宗宪便想:如何得有一两句话,既能打开僵局,又能保住赵文华的颜面?正在思索时,汤克宽开口了。

 “如照大人的办法,必败无疑!”

 赵文华觉得他的话刺心,脸⾊立刻就变了,強自抑制怒起4问道:“何以见得?”

 “留一缺口,正是把握敌人的动向,引他往缺口而来,然后估计自己的力量行事。力量够,不妨伏击聚歼;力量不够,放敌一条生路而与己无损。如果四面包围,知道敌人往哪里打?劳逸之势,顿时改观,哪里有这样用兵的?”

 一顿抢⽩将赵文华气得脸⾊发青,恼羞成怒之下,便有些口不择言了:“我不懂用兵,你来指挥如何?”说着,气冲冲地捞起红袍下摆,便待离座。

 “大人请息怒!”卢镗急忙打圆场“克宽的话,诚然错了——”

 “住口!”汤克宽喝道:“我的话哪里错了?今天论兵,有关成败,不是小事,更不是私事!你要讨好上官是你的事,怎么拿我‘送礼’!”

 “好,好!”卢镗也气得噎不成声,只连连摇手:“我不管!我不管!”

 赵文华却冷静了“你们看,如此目无长官,咆哮不法!”

 他戟指厉声责问汤克宽:“莫非你要造反?”

 汤克宽还要辩⽩,俞大猷将他拦住了,胡宗宪便劝赵文华。两下调停,硬把冲突庒了下去,当然是不而散。

 “可恶之极!”赵文华咬牙切齿地对胡宗宪说:“我知道,这个家伙想替张延彝报仇。他什么东西,敢这样子无礼!我非严参他不可。

 “华公,”胡宗宪劝他“如今正在剿寇收功的时候,大事要紧,没功夫斗闲气。”

 “不行!”赵文华很坦率地回答“这口气不出,亘在口,连饭都吃不下,什么事都不能办。”他接着又说“不论做什么事,如想成功,一定要上下一齐,如臂使指才行。像现在这样子,再有精兵良将,也是不饶。汝贞,你莫管我,我现在要办的,也是一件头等大事。”

 这件头等大事,便是排除异己。赵文华亲自动笔写奏疏,参劾两个人。一个是李天宠,说他嗜酒废事,既不理‮政民‬,亦漠视筹饷,如非巡按御史胡宗宪任劳任怨,实心奉公,浙江的吏治,几乎不堪闻问了。

 另一个被劾的,当然是汤克宽。他不说汤克宽目无长官,因为提到彼此冲突,看起来像挟私诬告,而且也怕皇帝会疑心他不威不重,以致遭受部属轻视。同时,张经信任汤克宽,也是事实。既然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汤克宽自亦难辞其咎。奏疏中最厉害的一句话:“张经惑汤克宽之言,俟倭飏,剿余寇报功。”这就连在江泾的战功,亦几乎一笔抹杀。

 內部将帅不和,外面起了突变。这天深夜,金山卫东南海面,到了三十几船的“新倭”困在陶宅的残寇,原有探子隐在海边,连夜飞报,到了拂晓时分,呼啸而南,在青村地方与新倭会合,然后四散流窜了。

 胡宗宪得报大惊,赶紧去见赵文华,只见辕门內外,坡象森严,原来赵文华正⾐冠整齐地在拜发奏疏。等了好一会工夫,大炮之声,驿差上路,胡宗宪才能见着赵文华。

 “陶宅残寇溜之大吉了!”胡宗宪跌脚说道“这件事不好代!”

 赵文华却不甚着急。地方遭殃,暂且可以不管,只要奏疏上多花些心思就可以了。当时一面咨会应天巡抚曹邦辅派兵进剿;一面出奏,说是拓林之倭经督饬胡宗宪尽数剿灭,不意新倭大至,目前正在尽力堵截。顺便又攻击以前的督抚,对于防备倭寇海盗‮犯侵‬的兵力配置,工事构筑,如何如何不善,作为将来卸责的余地。

 这道奏疏到京之前,朝廷已有诏旨、将苏松巡抚周珫擢升为兵部右侍郞,接替张经的遗缺,赵文华无须再代,仍负督师之责。李天宠则除了赵文华以外,京中的言官亦对他不満,上奏严劾,因而步了张经的后尘,捉拿到京;胡宗宪连升‮级三‬,本职由正七品的监察御史一跳而成为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代李天宠而做了浙江巡抚。

 官是升了,权则反而减了!因为浙江巡抚这个职位,已经跟朱纨、王忬的时代,大不相同,从有总督起始,巡抚变得无⾜轻重,反不如巡按御史可以搬动“代天巡方”这顶大帽子,⼲预军务。因此,胡宗宪一不做、二不休,索向赵文华提出率直的要求:想做总督。

 赵文华想了一想答说:“周珫人倒是老实的,不过有个人在你上头,做事总不方便。好吧,我来试试看。”

 于是赵文华又亲自动笔了。找些周珫在苏松巡抚任內,统驭将帅,调动兵马不甚恰当的情事,大加渲染;断言他一当了总督,必定贻误大局。而论奉公之忠,任事之勇,用兵之智,料敌之明,无过于胡宗宪,所以保他代替周珫。

 奏疏到京,递⼊西苑。皇帝看完,写了张小纸条,附在原奏一起,送严嵩;打开封套一看,小纸条上6个字:“宪似速,宜如何?”

 “你看,”严嵩将御笔转给他儿子“皇上在问,胡宗宪能不能当总督,要通个信给文华,看胡宗宪怎么说。”

 意思是要胡宗宪自己识趣,能有一个大大的红包送来,便替他说几句好话,教他如愿以偿,不然就免谈了。

 严世蕃看完御笔,摇‮头摇‬说:“胡宗宪一时还不行!”“怎么呢?可否不是在未来之际?皇上不过觉得胡宗宪刚升了巡抚,马上又升总督,似乎太快了一点。话虽如此,应该怎么办,还要听我们的意见,所以才问:‘宜如何’?”

 “非也!”严世蕃对他⽗亲说话,口吻就像跟朋友聊闲天那样:“‘宜’是指一个人,不作相宜的宜解。”

 “指谁?”

 “杨宜。”

 杨宜本来是河南巡抚,治盗有功升为南京户部右侍郞,刚到任不久。皇帝对他印象很好,调地当总督是很可能的事。于是严嵩不再考虑,照严世蕃的意思,复奏建议:将周珫⾰职,遗缺以杨宜调补。皇帝立刻批准,证明看法一点不错。

 紧接着,皇帝下一道手嘅,询问审理张经、李天宠一案的情形——当张经被逮下“诏狱”时,王江泾大捷的军报,已经到京,有些言官便为张经乞情,说“王师大捷,倭寇气夺,此时不宜易帅”皇帝大怒,说张经欺罔不忠,得知赵文华参他,方始一战。而且迁怒到为张经乞情的言官,指责为“奷”降旨“廷仗五十、斥⾰为民”可是,皇帝不久又疑心,张经不至于如此荒唐。问到严嵩,他拉出徐阶、李本作证,说他们俩都是江浙人,亦都指责张经养寇不战,同时极力为赵文华、胡宗宪铺叙功劳,以为王江泾大捷是赵、胡二人合谋进剿的结果,张经是冒功。皇帝信以为真,以致张经上疏求恩,置之不理;此时问到审理的情形,当然并无宽免的意味在內。

 严嵩是无时无刻不在研究皇帝的心理,同时研究如何利用皇帝的心理。此时了解了皇帝有杀张经、李天宠的意向,认为有个人可以夹带进去,一起杀掉。

 这个人叫杨继盛,官居兵部员外,是个响噹噹的铁汉;看严嵩⽗子奷恶得实在不成话,上疏痛劾,弹劾严嵩有“十大罪,五奷”话说得太烈,皇帝大起反感。将杨继盛杖责一百,命刑部定罪。严嵩做了手脚,定了“绞监候”的罪名。

 死刑分两种,一种是斩,⾝首异处;一种是绞,可以落个全尸,所以同为死罪,绞比斩轻。而死罪之中又有处决的先后:定谳之后,即时行刑,名为“斩立决”或“绞立决”很难逃得一死;虽定死罪,暂时下狱,到秋后一起行刑,名为“斩监候”或“绞监候”犹有活命的希望。

 因为人命关天,历来对死刑的执行,格外慎重;为了唯恐有冤屈,所以已判死刑的重囚,在每年霜降执行死刑以前,还要经过一番审核,特派大臣主持,其中有“热审”有“朝审”还有五年一次的“大审”审问属实,该得死罪,还有最后一线希望,即是将处死重囚的名单,送呈御前,朱笔亲裁,名为“勾决”未勾者免死。皇帝虽然恼恨杨继盛,但觉得他罪不至死,所以连续三年,笔下超生,都没有勾掉杨继盛的名字。

 看看情势缓和下来了,便有人想营救杨继盛。有个国子监司业,名叫王材,他倒是一番好意,直接去见严嵩,以为解铃系铃,求严嵩是最有效的途径。哪知这一来,反促其死了。

 王材见严嵩是这样说:“外面人言籍籍,都说杨继盛终不免一死。他死,固是自取之咎;不过,老相公万世千秋的名声应当爱惜。如果释放杨继盛,谁不说老相公好?”

 “好!”严嵩答说:“我来救他。”

 平时严嵩最亲信的是他的两个同乡。一个叫鄢懋卿,一个叫胡植。找了来一商量,鄢、胡二人都不以为然,提出警告:养虎⾜以贻患。严嵩对这句话大起警惕,下定决心,非杀杨继盛不可。

 于是严嵩授意刑部尚书何鳌,将张经、李天宠拟定死罪,奏请皇帝批准。接着便到了秋审之期,严嵩故意将杨继盛附在张经、李天宠之后,勾决了张、李便也同时勾决了杨继盛。10月初一毕命于菜市口。

 平时江南的倭患是更猖獗了。官军虽也打过胜仗,但倭寇不断涌到,海盗则聚散无常,所以有愈剿愈多之势。赵文华一看情势不妙,觉得不如及早菗⾝,是为上策。打定了主意,自然先跟胡宗宪商议。

 在胡宗宪看,这是机会到了。他早跟罗龙文秘密策划,定下了一条釜底菗薪之计,但是这条计策非有⾜够的权力,不能执行,同时,若非赋予他⾜够的权力作为换,他亦不肯献出这条计策。而此刻,是到了劝说赵文华,作这笔“换”的时候了。

 等赵文华透露了心意,胡宗宪有意他:“华公,换了我不肯回京。”他说:“这样子回京,太没有面子了!若是我,非剿平了倭寇海盗不回去!”

 “哼!”赵文华是冷笑也是苦笑“我何尝不知道?你这话我也会说;易地而处,你就不这样说了。”

 “不然!华公如果想大拜,严阁老⽗子如果想长保富贵,都非平伏了倭患不可。所以华公,你无论如何要钉在这里。”

 “钉在这里⼲什么?莫非等倭寇海盗自生自灭不成?”

 “非也!”胡宗宪从容答道:“等我当总督”

 “等你当总督!”赵文华双眼眨着,好一会问出一句话来:“等你当了总督,就能平倭?”

 “是!确是如此。”

 胡宗宪在他面前,一向谦恭,像这样大言不惭,迹近张狂,在赵文华却是初见。可是,他不敢小看胡宗宪,想了想,平心静气地说道:“汝贞,你说个道理我听!”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承华公不起,全力支持,固然亦有立功自见的机会,但平倭的大计,我无从参赞,更无法一手主持。所以非当上总督,不能放手去⼲。”

 “照此说来,你是有成竹啰?有何妙策,不妨先谈谈。”

 “倭寇海盗如草莽,‘野火烧不尽,舂风吹又生。’这就是如今平倭不能收功的本症结所在。官军逐倭,随敌行动,结果是疲于奔命,受人‮布摆‬。不管征调狼土兵也好,山东打手也好,增援只如扬汤,不过止沸于一时而已!”

 由“扬汤止沸”这句成语,赵文华立即意会到胡宗宪的计策,是何质?顿时精神一振,笑嘻嘻地拉着对方的手说:“来,来,汝贞!你有什么釜底菗薪的妙计?快说与我听听!”胡宗宪知道⼊港了,不必再旁敲侧击,加強气势,率直答道:“华公想来还记得赵玄初其人,这条釜底菗薪之计,不但是他的献议,而且早有部署。好比下棋一样,开局时闲闲着了一下子,如今将成气候,可以兴云布雨,有大作用了。”

 “噢!你是说,埋伏了人在敌阵中?”

 “是由里面打出来,比外面打进去要来得管用。”

 “那当然不可同⽇而语的。”赵文华问道:“埋伏的人叫什么名字?是何⾝分?”

 这两点胡宗宪自然已听罗龙文说过,但不愿轻易怈露。他心里在想,赵文华气量狭窄,如果自己知道而不告诉他,不管如何解释,终必惹他不快,不如索推在赵玄初⾝上。“华公,你这两问拿我问倒了!我也想知道,迄今不能如愿。”

 “怎么?赵玄初没有告诉你?”

 “正是。我问了他好几遍,他不肯说。他也有他的难处,倒要体谅他。”

 “只要真有其事,便不问也罢。”

 “当然,真有其事!我怎么能够在华公面前瞎说,那不是自己找倒楣吗?”

 说到这话,再透彻不过了。赵文华満意地点点头:“我一直相信你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

 “多谢华公!”胡宗宪作揖相谢,同时再一次表示忠忱“有华公,才有宗宪,只要宗宪一⽇能畅行其志,必当归美于华公。”

 “好!”赵文华沉昑了一下问道:“何以你一定要当上总督,才肯行这条计策?”

 “华公此言差矣!不是我不肯,是不能。事权不一,号令不专,将来埋伏在那里的人,倘若在军务上要我配合,或者掩护,或者故纵,或者暗助,请问华公,我如何措手?”

 “嗯,嗯!我懂了!”赵文华想了好一会说:“照你的主意,我更非进京不可。杨宜对我总算还不错,迭次奏报,总是向着他的,如今要劝他不容易。唯有我到了京里,设法找机会,拿他调开,才能腾出缺来保你。”

 “是的。”胡宗宪说:“我只是想到,华公奉旨督师,军务倘非告一段落,华公要想回京,恐怕皇上不准。”

 “那当然要找机会。汝贞,”赵文华说:“这件事我就拜托你了!你得想个法子,怎么样能替我找个藉口,让我回京复命。”

 “是!我来想。”

 “还要快!我想在年內回京,好赶上裕王的生⽇。”

 裕王行三,名叫载厘;太子及皇二子早已夭逝,如今大皇子中,裕王居长。皇帝在西苑修道,自以为虽不能希冀长生不老,亦一定可以克享遐龄,而‮家国‬本大计所关的建储,在另一方面看有安排后事的意味,皇帝颇为忌讳,所以不再立太子。事实上裕王就是东宮储贰,他的生⽇在正月里,明年又是20岁整生⽇,赵文华为了将来打算,当然不肯放弃这个“上结至知”的机会。胡宗宪深知他的本心,便积极为他作还京复命的安排。

 平时广西的狼土兵因为纪律不好,总督杨宜在征得赵文华的同意后,上疏请求撤回,另外调了一批四川石硅、酉的土司兵来助剿。川兵短小精悍,矫健机警,恰好是倭奴的強劲对手,一到就在⻩浦以东的周浦打了一个胜仗。倭寇放火烧了巢⽳,登舟出海,俞大猷与兵备副使王祟古领⽔师追击,时逢深秋,西北风气,往东而去的倭寇,正处下风,让俞大猷追上故了一把火烧掉大船8只,又是一个大胜仗。

 “真是天从人愿!”胡宗宪喜孜孜地对赵文华说:“这⽔陆两个大胜仗⾜以让华公代得过了。”

 这何消他说得?赵文华对冒功吹牛,特具专长,当时铺张扬厉地将这一场战役写得火炽非凡。而字里行间,归功于皇帝修玄,感格天心,所以命海神相助;而祷祀海神是赵文华南来的使命之一。祀神虔诚,当然亦有关系。所以表面归美皇帝,其实还是自己表功。

 这一场胜仗,赵文华奏称“⽔陆肃清”既然倭寇海盗都已剿灭逐净,自应回京复命。他断定这道奏疏一上,必能邀准,行囊就不妨早早打点。

 这一年多的功夫,赵文华侵冒军饷,收受孝敬,刮了上百万的银子,平时都陆陆续续换成奇珍异宝、名书法帖,所以宦囊看来并不算丰。倒是打点进京致送皇亲国戚,勋臣大官的礼物,装了有20条大船之多,其中最贵重的8个箱子,特别摆在他的座船中,以便随⾝照看。

 这8个箱子中,最贵重的一样礼物,分量最轻,只有7两金子重;体积更小,只得一握——但是买这7两金子,花了赵文华5000银子。

 原来这是一顶金丝帐,用极细极细的金线织编而成,折起来可以捏在手中;张开来⾜可笼罩一张双宿双飞的大。真是鬼斧神工,不是眼见,决不会有人相信。

 “华公,”胡宗宪问道:“买这顶帐子,可是孝敬皇上?”

 “不是,不是!孝敬皇上这么一样东西,有那吃了饭没事⼲的言官会挑眼,说什么奇技巧,‮物玩‬⾜以丧志。我何苦自己找⿇烦?”

 “然则,必是供东楼珍玩了?”

 赵文华正是买来送严世蕃的。得意地问道:“汝贞,你看如何?”

 胡宗宪自然赞不绝口,说这具金丝帐可上“无双谱”是旷古绝今的宝物,必定深获严世蕃的喜爱。接着又问,以何物孝敬严嵩?”

 “你知道的,严阁老跟我有⽗子的名分,孝敬不在厚薄,第一要表现孝心,无非多是些能教老年人⽇常起居安适之物。”

 刚谈到这里,管家来报,从宜兴采办的礼物运到了,同时送上一具样品。管家一面说,一面将个木头盒子打开,赵文华想阻止已自不及,只见盒子里装的是一具溺壶。”

 胡宗宪大为诧异,脸⾊亦不免尴尬。赵文华倒索不瞒他了“汝贞!”他说“你我自己人,不妨看看。”

 说着提起新溺壶相示,只见上面烧得有一行字:“男文华跪献。”

 这就不但诧异,简直令人惊骇了。不过胡宗宪的心计很深,知道倘或微露诽薄之意,气量狭窄的赵文华必引以为大恨,自己的前程就要毁在这把宜兴溺壶上面了。因而立刻装出感动的脸⾊,双手捧过溺壶,一本正经地赞叹:“华公的至情至,真不可及!侍义⽗尚且如此,可以相见天生纯孝,真不胜钦服之至。”

 到京已是腊月中旬。赵文华由通州起早进京城,先不回私第,直投相府,亲自代礼物。

 这要跟相府的一个总管打道。此人是严家的世仆,名叫永年。严嵩在钤山读书时,他是伺候笔砚的书僮,所以略知翰墨,自命风雅,取个别号叫鹤坡,又号萼山,京中骨头软的士大夫都叫他“萼山先生”赵文华对他自然用不着称“先生”直呼其号,一向很亲热。

 “赵大人,”永年半真半假地说“你不曾到京,风声就很盛了;多说赵侍郞这趟満载而归,子孙几辈子都不愁⾐食。”

 “哪有这话?”赵文华气急败坏地分辩:“倒是装了20条船,都是送人的仪土,不值钱的东西。不信,萼山你派人去看。”

 “我又不跟赵大人借钱,何苦哭穷?”永年又说:“照赵大人的话,这趟替我带的笔、墨、纸一定不少。”

 提到这话,赵文华一愣,心知坏了!永年曾有信给赵文华,要湖州的笔、徽州的墨、宣城的纸,脾气忘了带了!

 “怎么样?”永年催问着。

 “萼山,真对不起!”赵文华陪笑答道:“偏就是忘了你的嘱咐。不过,不要紧,我马上写信到浙江,托胡巡按替你捎来,要多少,有多少!”

 永年的笑容尽敛,淡淡地说:“我是说笑话!哪敢跟赵大人讨东西?”

 “萼山,萼山,你误会了!”赵文华着急地说“我决不是有心的。”

 永年淡淡地敷衍了几句,口头上表示并无误会,而神⾊之间,误会甚深。赵文华无奈,只好暂且丢开;打算着另外找个适当的机会来弥补这条裂痕。于是将所有的礼物,连同礼单一起了给永年,告辞回府。

 这份礼单上所列的名字,自以严嵩居首;其次是欧夫人;下来是严世蕃和他的一起27名姬妾。最后才是严府西席、帐房;而永年与所有的男仆、妇佣、丫头是一份总礼,杭州纺绸50匹,银子1000两。

 看到最后,永年气坏了,士大夫口中的“萼山先生”在赵文华看,不过奴婢的头脑而已!

 “是可忍,孰不可忍!”永年怒气冲冲地掉了一句文,大声喊道:“来啊!”一来来了七八个小厮。永年只将其中一个唤做小刘的留下,挥挥手把其余的都遣了开去。

 “小刘儿,你听见了没有?人家是侍郞,官架子不小啊!”“我都听见了。真气人!”

 “还有气人的呢?你看!”永年将礼单最后一行指给小刘看。

 “那好像非拆他的架子不可了。”

 永年点点头问:“怎么拆法?”

 小刘是永年的仆童,这时倚在门边,咬着手指甲,一双桃花眼不时一瞟一瞟地,就像怀舂的小家碧⽟“站门子”卖弄风情那样。永年知道,遇到这个样子,小刘必有⾼招出手。

 “这家伙,老夫人最护他,想明拆他的架子,只怕不行,‘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爷,我有一步,包管他做了鬼都是糊涂鬼。”

 “好啊!你说。”

 小刘只附耳说了两句,永年便大为⾼兴,当下照计而行。

 先拿礼簿来,将送严世蕃的那具金丝帐写成“⾚金七两”然后将礼物归库,礼簿呈览。

 “怎么,送我7两金子!”严世蕃诧异地问:“这是什么意思?”

 “大概赵大人这一趟到浙江,没有搞到什么。”永年还替赵文华解释“孝敬老相公的,还有几把宜兴溺壶,可以想见他的情出无奈了。”

 “倒亏他想得出。”严世蕃觉得好笑。

 “是!”永年答说“溺壶上还烧得有字:‘男文华跪献’。”

 这就不好笑了。“哼!”严世蕃微微冷笑“他以为只要拿老相公敷衍好了就行了吗?”

 永年不答。停了一会方说:“孝敬老夫人的那份礼,倒很像个样子。”

 “走着瞧吧!”严世蕃将礼簿一抛“他来看我,说我不得闲,不见。”

 赵文华还蒙在鼓里,赶着到严世蕃所住,紧连着相府的新宅去了几次,门上总是“挡驾”这才感到事态不妙,派了一名很能⼲的心腹家人赵忠到相府去打听,责成他非探出底蕴不可。

 赵忠整整花了两天的⽔磨功夫,才打听出金丝帐一具变成⾚金7两这个把戏。赵文华一听回报,知道是得罪了永年的缘故,当时又气又急,连声嚷着取纸笔来“见不着面,还能看不到信吗?”他说“等我写信,直接送到衙门里,让严公子也能明⽩,是永年在捣鬼。”

 “老爷,这不大好。”赵忠劝阻着说“如果严公子问起,他硬说只有7两金子,没有什么金丝帐;或者把金丝帐弄破了送上去,反倒不好。”

 “照你说,我就吃他这个哑巴亏?”

 “冤家宜解不宜结。”赵忠答说“再没有比老爷更明⽩的!”

 “我明⽩。就是这口气咽不下。”赵文华气冲冲地说:“等见着了老相公再说。”

 严老相公还在西苑值宿。各衙门都“封印”了,只有严嵩还有很伤脑筋的文字之役。年近岁,诸神归位,西苑建醮正忙“青词”一道又一道,都得严嵩动笔。最苦的是,年年例行的公事,但年年要有不同的说法,《道蔵》中的典故,差不多也都用尽了,只有截搭拼凑,迹近杜撰,却又怕皇帝诘问,无词以答,因此每一道青词送达御前时,总是惴惴然地不能安心。

 这样直到腊月廿七,等替皇帝向玄天上帝辞岁的一道青词了卷,方能回府,初次试用赵文华“跪献”的宜兴溺壶。不道溺了一,严嵩半夜里大发雷霆,追求原故,才知道溺壶底上有个绿⾖大的沙眼,上面进、下面出,以致于搞得严嵩狼狈不堪。

 第二天早晨,満相府都知道这么一个笑话,独独瞒着欧夫人。因为知道她一向偏袒义子,若知其事,一定会先责罚伺候老相公卧起的丫头,以及其他的听差、小厮,同时会替赵文华解释。这一来小刘儿的妙计的效用,就要大打折扣,所以永年传下话去:“谁要在老夫人面前多嘴,叫他吃不成年夜饭!”

 赵文华当然也不知道宜兴溺壶上出了纰漏,听说严嵩已经回府,一早就赶来谒见。等到近午时分,方得登堂⼊室;行了一跪三叩的大礼,念了一遍早就想好的恭维之词,起⾝一看,不由得脊梁上发冷,但见严嵩面如铁⾊,竟似一辈子不曾笑过一般。

 “文华是孝顺的!”欧夫人很委婉地说“老相公,你看他连你的溺壶都想到了,天底下有几个做⼲儿子的,能像文华这等尽心。”

 提起溺壶,便让严嵩想起昨夜睡在溺中的光景,心头作噁,不由得便连连⼲呕。

 赵文华心知事有蹊跷,不敢再提自己的事,用⾜脑筋,只拣严嵩爱听的话说——严嵩最爱听的话是:皇帝如何信任特专,恩礼不衰。赵文华便捏造些舆论,说从江南经山东一条大路北上,沿路的士庶百姓都知道“严阁老当朝柱石,皇上能够在西苑潜修,乞求长生,不以世务萦心,就因为深知严阁老忠心⾚胆,老成谋国,可以付托重任的缘故。”又大赞严嵩精神瞿铄,老而弥健;“皇上固然万寿无疆,义⽗亦必是百年宰相,开古今君臣遇合之奇,成载籍以来所未有的佳话。”

 这番格外加料的‮稠浓‬米汤,终于灌得严嵩回心转意,颜⾊温煦了。于是开始问到江南的情形。

 “好教义⽗得知,”赵文华喜逐颜开,仿佛‮奋兴‬不胜似地说“儿子识拔得一个人,真正是奇才!义⽗面前我不敢说半句假话,倭患方兴未艾,不过三五年之內,一定可以平伏。儿子就是专程为这件事来的,倘或义⽗能提拔他独当一面,迟早必奏奇功。”

 “喔,”严嵩很注意地问说:“此人是⼲什么的?”

 “就是以前的浙江巡按御史,现在的浙江巡抚胡宗宪。”

 接着,赵文华介绍了胡宗宪的简历,夸耀他文武兼资的才具,然后又说:“最难得的是忠诚可靠,儿子试探过他好几次,确是倾心依服,什么情况之下都可以相信得过的。”

 严嵩为他说动了,但略想一想不由得叹口气“唉!”他说“提拔他独当一面,当然是当浙江总督。不过,很难!”

 “喔!”赵文华倾⾝向前,静等他说下去。

 “李时言处处跟我作对,他这一关过不去。”严嵩又说“他恨你也不浅。”

 “李时言是指吏部尚书李默。赵文华只知他气量褊狭,喜争权争面子;而自己并未得罪过他,何以相恨不浅?

 “义⽗,”他本想率直询问原因,转念一想,不如另外用话套问“这无怪其然的。既然他处处跟义⽗作对,哪有不恨我的道理。”

 “那倒不是。是为你参了他的同乡张廷彝的缘故。”严嵩接着又说“快过年了,不必再提。等过了年再作计较。”

 这天告辞回家,时已深夜,而赵文华迫不及待地有件事要办,嘱咐赵忠再去打听,究竟溺壶上出了什么⽑病?

 这件事比金丝帐何以变成⾚金7两,来得容易打听,因为相府下人,人人都知道这件“臭新闻”赵忠复命以后,还有建议,劝赵文华必得忍口气,与永年修好,不然以后不知道还会中他什么暗箭?

 “明易躲,暗箭难防!”赵文华万般天奈地问道:“怎么跟他讲和呢?”

 “厚厚的送一份节礼就是了。”

 “节礼不是送过了吗?”

 “礼多人不怪。”赵忠答说“何妨再送一份。”

 “言之有理。”赵文华想一想,问道:“可有什么新奇别致的东西可送?”

 “永年附庸风雅,送别样东西他或许不在意;送书画,他一定⾼兴。”

 “好吧!既然送了就得一下子把他‘打倒’。你去办,不必嫌贵。”

 赵忠欣然应命,因为有主人这句话,落个几百银子,无⾜为奇。于是找到古玩铺,办了4件书画:一件是唐朝“大李将军”的《汉宮舂晓图》:一件是苏东坡自书的《前⾚壁赋》;一件是赵松雪、管道昇夫妇合璧的诗卷;还有一件是仇十洲所画的十二幅《秘戏图》。仇十洲虽还在世,但声价极⾼,所画的《秘戏图》尤其名贵,光是这十二幅册货,就值500两银子。

 赵文华甚为満意,随即亲笔写了一个小简,称呼是“萼山仁兄”连同两件名物,唤赵忠亲自送达。

 果然,永年大为欣赏,也大为感动,亲自登门道谢;而且谨守规矩,替赵文华磕了头。

 “请起,请起!绝不敢当。”赵文华知道这一下把他“打倒”了,索加一番笼络,留他小饮。

 “大人赏酒喝,永年不敢辞。请管家取酒来,我敬大人3杯。”

 “何必如此?”赵文华说“来,来,坐下来慢慢喝。”

 “不敢与大人并坐。”

 原来如此!赵文华越发⾼兴“看其上,敬其下,何况你是相府的总管,为什么不可跟我平坐?”说着,他挽着永年的手臂,一起踏⼊后苑。

 名为小酌,比寻常的盛筵还丰盛。凑趣的是,天⾊沉,飘下鹅⽑似的雪片,格外助添了酒兴。

 侍候的当然是明的侍女。为了使客人不至于拘束,赵文华首先就作出放浪形骸的姿态,两只手左拥右抱,饮酒进食,都由侍女布到他口中。

 永年却不便如此不在乎,可是也无须正襟危坐,就像在家进食一般,相当随便。在这样的气氛之下,很容易倾谈肺腑之言,只是彼此心照不宣,严嵩⽗子因为永年所使的手脚,而对赵文华有所误会这一层,很谨慎都不去触及它。

 “萼山,”赵文华问:“李时言是不是处处跟老相公作对。”

 “是!老相公提其他就会生气。”

 “那,那我就不懂了!为什么不早早动手?”赵文华的右手,从侍女的前离开,平伸手掌,向空划过,口中还喊一声:“噤!”

 永年摇‮头摇‬说:“他脖子上有道铁箍,砍它不动。”

 赵文华倒诧异了。在他看,以严嵩的势力,除去皇亲国戚以外,有谁的脑袋是他所砍不动的?倒要问个明⽩。“赵大人,你问到我还真是找对人了!除非是我,没有人知道老相公的心事。老相公何尝不想动他的手,只为碍着一个人。赵大人,这个人是谁,你倒猜上一猜。”

 赵文华茫然无所捉摸,提了几个椒房贵妃的名字都不是,便央求着说:

 “萼山,别让我瞎猜了!你快告诉我吧!”

 “我只提一个头,赵大人就明⽩了。他得力在一个好门生。”

 照提示的这条线索去想,赵文华恍然大悟,手一拍桌子说:“怪不得他这么张狂,原来是他在替他撑!”说着,伸出右手,屈其中间三指,是个“六”数的手势。

 永年点头同意——“六”是陆的谐言,意指少保兼太子太傅、左都督陆炳。官衔虽贵,不算了不起,最烜赫的是,他是执掌锦⾐卫多年的都指挥使,手下暗探密布,侦得一言片语的触犯忌讳,就可以逮⼊诏狱,灭门奇家。因此,连赵文华提到他,都只用手势表示姓名。

 “赵大人,你如今明⽩了吧?”永年也伸手做个“六”的手势“这个主儿,本来就是从龙旧人,如今⼊直西苑,跟老相公分班办事,更动不得他了!”

 原来陆炳是唐朝名臣谥宣公陆赘之后。到了明朝,陆家有一支从浙江嘉兴迁到平湖,落了军籍,隶属于锦⾐卫;陆炳的⽗亲叫陆松,当年随着兴献王就国湖北安陆。兴献王生世子时,陆松的子正好也产下一子,因而被选为世子啂媪。正德皇帝驾崩无子,奉兴献王世子⼊承大统,就是当今皇帝。

 这一来,陆松从龙⼊京,当然要得意了。陆炳与皇帝同年,从小随⺟⼊宮,是当今皇帝的游伴,恩遇更加不同。嘉靖十八年皇帝南巡,走到河南卫辉府,忽然半夜里行宮失火,人声鼎沸,烟雾弥漫,得一团糟,以致太监护卫竟不知道皇帝的下落,幸亏陆炳冷静勇敢,冒险冲过重重宮门,从着火的寝宮中将皇帝背负出险。有此大功,更见宠信,不久就执掌了锦⾐卫的全部大权。

 陆炳最初任官,并非出于世袭,而是自己所挣得。他是嘉靖八年的武进士,这年李默以兵部员外郞派充武会试同考官,陆炳就是他手里取中的。陆炳的本不算太坏,很能保全善类,敬礼士大夫,对于这位老师更能曲尽弟子之礼,经常为他在皇帝面前说好话。李默的度量不大,脾气不好,私心亦很重,几次看他要垮下来,而终于安然无事,并且一奇数十年来吏部侍郞不升尚书的成例,在嘉靖三十年由皇帝特简为吏部尚书。在任7个月为严嵩所攻,夺职为民,哪知过了一年,竟特旨启用,复任吏部尚书。这就都是他那位“贵门生”的力量。

 因为如此,卷土重来的李默,一味与严嵩为难。凡是严嵩想用的人,吏部必定多方挑剔,有恃无恐,亦就是因为有陆炳支持的缘故。

 很显然的,严嵩虽势焰薰天,但不能不笼络陆炳。否则不仅要治什么人的罪,得不到许多方便;甚至陆炳会开个玩笑,找点⿇烦,会大损宰相的威名,可是件非同小可的事。了解到这样的利害关系,赵文华不由得上了心事,看起来胡宗宪想当总督,恐难如愿;不能如愿就不能畅行其志,倭患势必猖獗如故,那时皇帝降旨严责:倭患既已肃清,何以仍旧为祸东南?可见得前次所奏,显属欺君罔上。这是一件家奇人亡的大罪!

 心中忧虑,现于颜⾊,永年少不得动问:“赵大人仿佛有心事?”

 “是啊!”他定定神答说:“李某处处与老相公作对,却又投鼠忌器,动他不得,岂不不叫人心烦?”

 永年听完他这段话,想了好一会,决定说一句话:“赵大人,你何气可忌?”

 这是个很明⽩的暗示,赵文华不妨“投鼠”他在心里说:不错啊!陆炳如果要跟严嵩为难,只有皇帝能够评断是非曲直,中间再无第三人可以解救缓冲。真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不如不争。严嵩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所以宁愿委屈。

 倘或自己⾝向前,在严嵩求之不得;而且他不涉争端,便不虞伤害,可出全力相救。然则自己⾝向前,又怕些什么?

 这样一想,満怀愁烦,倏然而空;深感永年指点之德,便笑嘻嘻地举杯相敬“萼山,”他说“得便在老相公面前提一声,‘有事弟子服气劳’,何况老相公与我是⽗子的情份,那怕粉⾝碎骨,也要替老相公分忧。”

 “是!”永年正⾊答说“我劝赵大人谋定后动,切忌之过急。”  m.BAmXs.Com
上章 草莽英雄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