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烽火台一个接一个,燃起狼粪,⻩浊的狼烟,直冲半天。
烽烟起了!
是由北面来的警报!除却呼韩琊兴兵,还有谁呢?石显惊疑莫释,但敌人犯侵的大事,不敢隐瞒延误,随即⼊朝面奏。
“有这样的事,”皇帝愤怒多于一切:“呼韩琊真是在自速其死了。”
“臣亦不敢相信有这样的事。”石显答说:“第一,呼韩琊方有书信到来,不等回音,便即兴兵,于理不合;第二,呼韩琊应该自己度德量力,何敢与天朝为敌?”
“那么烽烟莫非有误?”
“烽烟不可能出错误的。”
“那就是了,边关一定有警,呼韩琊居然敢如此无礼!是可忍,孰不可忍?”皇帝下令:“召集廷议!”
其时朝中大臣,都已获知警报。但都不大能信其为实真,因为想来想去,呼韩琊没有理由称兵犯境。及至跟石显见了面,得知有此一封要挟的书信,才恍然事出有因了。
廷议的气氛当然很沉重。皇帝尤其显得
动。连连拍着御案,厉声说道:“呼韩琊欺人太甚,不想想我汉朝帮过他多么大的忙,竟敢无故犯侵,你们大家看,应该怎么惩治他?”
群臣相顾无言,都觉得这是必须慎重考虑的一件事。
“石显,”皇帝指名问道:“你怎么说?”
‘臣以为,”石显慢呑呑地答说:“和战大计,总要先请皇上裁定。战是战的办法,和是和的打算。”
“哪里谈得到和字?当然要发兵
头痛击!”
“启奏皇上,”冯野王又忍不住了:“发兵一事,不可轻言,自古兵凶战危。而且,似乎师出无名。”
最后一句话又触怒了皇帝“什么叫师出无名?匈奴打过来,我们发兵抵挡,这叫师出无名吗?”
冯野王正要申辩,匡衡拉了他一把,示意勿言,然后他平静地说:“发兵御敌,理所当然。不过,事先没有准备,战事就没有把握,臣以为能和得下来,还是以和为贵。”
“这还像一句话。”皇帝的气消了些。
“皇上既如此垂谕,臣以为今⽇廷议,应以谈和为主。”
“不是谈和为主,是谈和为先。”皇帝气愤地说:“呼韩琊有无理要求,我绝不能答应。”
“皇上的意思是,呼韩琊如果能收回天理的要求,就可以和得下来?”
“对了!不过,备战还是要加紧。那样子,和不下来,也不要紧。”
“是,是!”石显紧接着皇帝的话说:“如今是备战求和。”
“不错!”皇帝格外回重语气:“备战求和!”
这四个字,便成了对付呼韩琊兴兵的方针。石显以宰相的地位,无形中主持廷议,到此时开始谈实际的行动。“大计已定!”他说:“请皇上先指派谈和的专使!”
“大鸿胪职司列邦
涉。”匡衡提议:“臣请以冯野王充任专使!”
皇帝不答,只摇头摇。否定了匡衡的建议,却不说理由。
显然的,是他个人对冯野王不満。
“臣举少府匡衡!”
对石显的举荐,匡衡不愿接受。但皇帝却抢在他前面说道:“匡衡,你不许推辞!你跟呼韩琊去说,只要他收回无理的要求,别的都好商量。不过丧权辱国的条件,绝不能接受。”
“是!”匡衡无奈,只好再拜受命:“微臣遵旨。”
“至于备战之责,石显无可旁贷。”
“是!”石显早已料到,这个责任必落在自己头上。所以答奏之语,亦早就想好了:“调兵遣将,征发粮秣,其事甚紧,容臣另行上奏。”
皇帝也知道,军事机密,不宜付诸廷议。所以传旨退朝,但却留下石显在御书房中密议。
陈汤是已经发文书去宣召了。调兵现成,亦没有什么可商量的,所要研究的第一件大事是军费筹划调度。
这一点石显亦是
有成竹。家国财用,归大司农及少府职掌。少府握有山泽之利,尤为重要,石显保荐匡衡出使,用意就在希望兼摄少府,一掌财权,便有许多好处。而皇帝却想不到他有私心,只觉得石显负责战备,为了调度军费便利,兼摄少府是顺理成章的事。
“皇上请放心!”石显很起劲地:“⾜食⾜兵,臣有把握。只待陈汤一到,商议如何发兵镇庒,就可以定夺。”
“嗯!”皇帝忽然想起:“备战之事,务须不动声⾊!”
这又何消说得?石显口中答应着。心里却在纳闷,由皇宮一直想到府邸,只猜出皇帝作此嘱咐,是要将备战的消息瞒住宮中,却猜不出是宮中何人?
非常意外地,匡衡与冯野王已先石显在他府中等候了。
“我们是出了宮就到府上来的。”冯野王先作解释:“我跟匡少府的看法相同,关于和战的大计,应该有个最后的打算。”
石显愕然“刚才廷议中不是皇上已作裁决了吗?”
“及时补救,还来得及。”
石显看一看两人的眼⾊,明⽩了是怎么回事,沉着地点点头说:“请教两公,如何补救?”
“决不能打仗!”冯野王很
动地说:“师出无名,未战先败。石中书你想,如说我大汉朝为了一个妇人,大兴兵戎,岂不为天下人所聇笑?”
“照皇上的意思,衅非我开,既然人家打了过来,则⽔来土掩,兵来将挡,似乎也不算师出无名。”
“若说衅非我开,这话也不尽然。我们一再失信于呼韩琊,是不争的事实。”
石显有点词穷了,转脸问道:“匡公的意思如何?”
“打仗要钱。我这个管钱的,可是最怕打仗。”
石显很深沉地笑了“既然如此,我们三个人的意见,可说完全相同。”他很机警地说:“能和不能战。”
“是的。”匡衡答说:“因为如此,对呼韩琊的
涉就不能委屈求全了。我并不惮此远行,只怕徒劳无功。”
“难就难在这里!”石显停了一下说:“皇上所说的‘无理要求’是什么?两公自然知道。”
两人点点头,表示会意。匡衡又说:“其实明妃倒是深明大义的。无奈…”他苦笑了。
“无奈天子多情!”石显已想好一条计策,要让冯野王去碰个大钉子,故意迟疑地说:“路倒是有一条,却非冯公不可。”
“苟利于国,生死以之。”冯野王慨然表明:“请石中书指点,我一定照办。”
“是条釜底菗薪之计。”石显将声音放得极低“能请皇太后出面主持,才可以改变皇上的决定。”
“啊!啊!”冯匡二人不约而同地深深点头。
“不过,千万不能说,这是我的主意。”
匡衡与冯野王答应着欣然告辞,石显亦觉得
头一畅。原来他的主意是,由冯野王透过冯婕妤的关系,向太后进言,撤消明妃的封号,暗中仍旧将韩文换回来,还人家一个真正的宁胡长公主王昭君。此计若成,化⼲戈为⽟帛,呼韩琊仍会领自己的情,倘或不成,必是皇帝不允,追究是谁的献议,则大碰钉子的是冯野王,与己无⼲。至于备战,和不和都是该做的事。反正匡衡一出塞,自己接掌了少府金印,好歹都会增加财富。
太后一向反对大动⼲戈,因此,冯婕妤所说的话,很容易听得进去。而况朝中大臣,亦都主和。但为难的是昭君已封为明妃,出尔反尔,说要撤消她的封号,这话对皇帝却说不出口。
踌躇了两天,太后才算筹划妥当。第三天一早传懿旨:驾临建章宮。皇帝及所有妃嫔都不必随扈。
当然,是预先算好了的,趁皇帝这天上朝的时刻启驾离宮。安车沿着宮墙直驰而西,抵达建章宮时,皇帝尚未退朝。
昭君得报,不免惊惶。匆匆上装,出殿接驾,太后已经下车了。
于是行了礼,昭君亲自搀扶太后⼊殿。升上宝座,重新又行大礼。一套仪注完毕,只听太后问道:“谁是管建章宮的?”
“宦官尤震。”昭君答说。
“宣他来!”
“是。”昭君示意秀舂去传宣尤震。
“你听说了没有,呼韩琊发兵攻打边关了!”
昭君大惊“臣妾一无所闻。”她不自觉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真有此事。”太后说道:“自古以来,为妇人兴兵戎的,也不止这一次。”
听得这话,昭君心如刀绞,红着脸低下头去,默不作声。
“你也有难言之痛,是不是?”
“皇太后圣明。”
“我也知道,不能怪你。不过——”太后
言又止,彷彿很为难似地。
既说“不怪”却又下了个“不过”的转语,意思还要责怪。昭君要弄明自己错的地方,便即说道:“请皇太后明示。”
“不过,事情很明显的摆在那里,是和,是战,是祸是福,关键都在你一个人⾝上。”
听得这话,昭君颇有惶惧不胜之感。立即跪了下来,困惑地说:“臣妾一⾝,对家国真有那么重的关系?”
“对了,除了皇上,都知道你对家国有那么重的关系。昭君,”太后出以提示的语气:“你应该知道自处之道。”
昭君实在不知道何以自处?但太后既然说到这话,当然已决定了处置的办法,然而自处之道,只是唯命而行而已。
她略一沉昑,冷静地答说:“请皇太后赐示,臣妾该如何,便如何,决不敢推诿。”
太后点点头,很嘉许她的态度。因为如此,反而不肯直截了当地降旨,先说一句:“就怕你心里不愿。”
“臣妾受皇太后、皇上深恩,”昭君进一步表示:“只要于家国有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是真心话?”
“决不敢上欺皇太后。”
“好!我真想不到你这么有男儿气概,既然如此,我为了家国百姓,只好做一件狠心的事。昭君,我迫不得已,非得收回成命,撤消你明妃的封号不可。”
“是,”昭君勇敢地承受:“叩谢皇太后成全之恩。”
一语未毕,殿外传呼,是皇帝驾到了。每次朝罢,他总是一直来到建章宮。这天听说太后一个人来看昭君,不令皇后妃嫔随扈,料知必有事故,所以急急赶来,是一脸不安的神⾊。
等行完了礼,太后不等他开口,先就告诉他说:“有件事,我得说与你,我把明妃的封号撤消了。”
皇帝大惊,结结巴巴地说:“她,她犯了什么错?”
“错不在她,在你!”
这是责备的话。皇帝急忙地跪了下来。“儿臣有错,请⺟后教训。”他说:“昭君没有错,不该撤她的封号。”
“什么?”太后微微发怒:“你说我做错了?”
“儿臣不敢这么说。儿臣的意思是——”皇帝很吃力地说:“怕引起误会。”
“什么误会?”
此时此地,此事此情,对皇帝有五不利:第一、要尊重⺟子的名分;第二、要顾到家国的祸福;第三、懿旨已下,事成定局;第四、匆匆赶到,情况不明;第五、形单影只,孤立无援。当然,只要是生⾝之⺟,哀乞硬求,那“五不利”都不⾜为虑。无奈太后是继⺟,名分重于情分,国事重于家务,所以皇帝自己也知道,要想把眼前的局面扳回来,能让太后收回成命,是件很吃力的事。
因为自己先已气馁,言语就越发钝讷。好半天才能回答:“是怕误会皇太后处置不公,昭君心里难免觉得委屈。”
太后的神情,恰与皇帝相反,从容自如地说道:“那么,你自己问问昭君看。”
皇帝毫不迟疑地转脸去问:“昭君,你没有错处,把你明妃的封号撤消了,你不觉得委屈?”
“不!”昭君硬着头⽪回答。因为是挤出来的声音,反显得短促有力。
皇帝不但失望,而且着急。说话章法越发
了,只连连问说:“为什么?为什么?”
那声音中毫无掩饰地表达了他的心情,使得昭君意
如⿇,万感
萦,以致无从启齿,只
红了脸看着皇帝。
“我替她回答吧!”太后冷冷地:“她说过了,只要于家国有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是你心里的话?”皇帝问昭君。
“是!”她仍然是挤出来的声音。
皇帝困惑而痛苦,微微顿⾜作恨声:“你为什么要这么说?我真不明⽩。”
“你自然不明⽩!”太后接口:“如果你不糊涂,哪里会有今天这种尴尬的局面?”
皇帝无奈,不得已而求次“⺟后,”他说:“昭君撤消了明妃的封号,改封为婕妤吧!”
“那是降封,不是撤封。”
皇帝语塞。而心里却不肯认输“这一撤,不又撤回掖庭了吗?”他说:“昭君没有错,受此待遇,儿子总觉得不服。”
何用你不服?太后的话都将出口了,却又自己缩了下去。
他仔细想一想,在昭君确实情所不堪。换了自己亦会觉得不甘心。
“也罢,”太后果然让步了:“仍旧让昭君住在这里好了!”
太后又加了一句:“看你的造化吧!也许,建章宮能一直让你住下去。”
这意思是,呼韩琊如果知难而退,事情仍可挽回。因此,皇帝又生出无穷希望。自然而然地改变了态度,对呼韩琊是和重于战了!
因此,匡衡受命,星夜急驰,尽可能早⽇与呼韩琊会面,消弭兵祸——当然,除却丧权辱国的条件不能接受以外,希望昭君亦能留下而不遣。所以匡衡的任务是相当艰难的。
m.bAm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