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朝之梦 下章
第685章 在铁路工地上 第五更
 第五更奉上,大大们,还有票票吗?

 …。

 哗啦啦的马蹄敲打在口外的官道上面,十来匹骏马疾驰而来。当先一骑骏马上的骑士忽然勒住了缰绳,跑得正的蒙古骏马就是一阵嘶鸣,用两只后蹄站立了起来。马上的人物,红袍乌纱,悬佩剑,好似一个将要投笔从戎的儒官,正是新任库张铁路督办胡林翼。

 官道一侧,正是一座大型工地。

 供上万人居住的营盘已经在平整建设。从东北的集体农庄调集来的壮丁,还有从北直、山东、山西等地募来的劳工,正狼呑虎咽地嚼着⾼粱面饼卷。簇拥的一团一团的。工头们还在嚷嚷:“快点吃,吃了还要⼲活儿!皇上下了圣旨,光复7年年底前一定要把铁路铺到买卖城,要不然谁都没有好果子吃!”

 听到工头吓唬人的话,胡林翼脸上露出了苦笑的表情,这次的差事不容易啊——修一条张家口通往买卖城的铁路!还必须在1854年內完工。要是不能按期完成,皇帝老子拿这些苦哈哈的工人是没有办法的,不过自己这个铁路督办可就要倒霉了。因为这次的差事是军令!不能按时完工,就是军法从事啊!

 好在工程预算⾜的,只是轻便铁路的标准,就按照一里5000银元拨付预算,2500里铁路有1250万建设经费。而且,只要保质保量完成,建设经费的余款是可以让督办衙门的‮员官‬分了搬回家的。所以胡林翼这次得到的差事也算是个肥差。他已经让督办衙门的洋人工程师和会计师计算过了。这次的工程。満打満算有1100万就⾜够了。最后。总能落下150万银元!

 而为了能多分点钱,这个衙门的人员是非常精简的,除了必要的工程师和会计,穿官袍的人还不到100个。而且也没有在‮京北‬城內占一个大号的衙门,而是在天津商埠租了几间办公室——话说这个所谓的铁路督办衙门,怎么看着那么像个商行呢?

 一个穿着耝布长袍,戴着眼镜,脖子里面挂着个算盘。还长了对招风耳朵的中年男子一路小跑似的了出来。朝刚刚从马上下来的胡林翼拱拱手,満脸堆笑着道:“胡大人,一路可安好,今儿不早了,要不要歇息一个晚上再视察工地?”

 这个男子是个山西人,话音当中都是老陈醋的味道儿。他名叫乔致庸,是铁路督办衙门的帮办。他是晋商出⾝,早些年花钱买了个重庆知府,结果把当时満清的成都将军琦善给“卖”了,当上了明朝的官儿。

 “仲登。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情…现在每一天都不能耽搁,要是不能按期完工。你我轻则罢官,重则杀头!咱们都是立了军令状的。”

 胡林翼将马鞭丢给⾝边的保镖,拉着乔致庸的手就往营地里面走去。他接下这份差事可是冒了风险的,军令状可不是闹着玩的。虽然头不一定真杀,但是⾰职流放是逃不掉的。而且大明朝这里的规矩森严,⾰职流放就全完了!没有听说有“军前效命”和“戴罪立功”的机会!如果不是曾国藩失陷敌营,胡林翼没有了后台,他也不会接这个搞不好要丢官流放的差事。

 不过朱皇帝也不是不通情理,他不像朱元璋那样又小气又严酷。这次的差事,做好了是可以捞很多钱的。这位皇帝陛下对贪官并不是“零容忍”更多是靠制度和舆论来约束。比如这次修建蒙古铁路就是这样,采取了商业化的管理,如果不是在战区施工,朱皇帝一定会把工程发包给营建商的。

 就在胡林翼和乔致庸往营地‮央中‬的大帐篷走去的时候,一阵阵劳动号子的声音响了起来。

 “么哦么哦么… 大家都‮劲使‬啊,嗨…嗨…嗨!用力拉哦,拼命推呐,咱们浑⾝都劲儿呀!齐心协力把车推呀!么哦咳咳!咳!咳!”

 这是到附近山里面拉‮子套‬的队伍回来了,吆喝着马匹连推带拽的,将一车车的木料拖到了营地当中。这些木料都是用来做铁轨枕木的,就在张家口外的山林里面就近砍伐。而伐木和搬运木料的工人,大都是东北集体农庄的壮丁。黑吉辽三省的巡抚衙门和总兵衙门联合发了公文,一共征募了三万壮丁,还人人携带洋,一并发给了铁路督办衙门。另外,还有超过五万集体农庄和军户壮丁则被东北开发公司雇用,劳作在东北铁路的修建工地上面。

 这些壮丁并不都是自愿离开自己的庄子的,如果让他们选择,他们宁愿呆在土地上好好过⽇子,老婆孩子热炕头,再加上几十亩田土是农民的梦想。现在这样,把地给别人代耕,自己出来赚工钱,钱多赚得有限,而这份辛苦又哪里是在庄子里面种地可比的。可是不出来不行,上面有军令庒下来,哪个庄子完不成征募指标,就要剥夺土地,那可是大家的命子啊!

 杨老⽩一边用力推着装満木料的大车,一边在心里面诅咒这个不让穷人安稳过⽇子的世道。现在的他,看上去比刚刚离开家乡大邑县安仁镇的时候要強壮多了。在四川老家是苦捱,在黑龙江这边则是苦⼲,或者说只要肯苦⼲,⽇子真是好过的,至少有的吃。

 首先是黑龙江边上的土地肥沃的都能出油了!虽然一年只能种一季,但是收获绝不不南边的双季稻差——这个时代没有化肥,全靠生物肥料和土地自⾝的肥力支撑。四川的土地已经开垦了千年,土地自⾝的肥力已经不大⾜了。而黑龙江边上的土地没有开垦过,当然肥沃的不行。而且北方的夏季⽇照时间很长,昼夜温差又大,都是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另外,东北的冬天极为寒冷,能够适应这种严酷环境的害虫也少。所以⽇后的东北才能成为‮家国‬的粮仓。

 其次是不用租子纳田赋(概免3年),虽然土地不是自家的。但是确有永久免费使用权!收上来的粮食,都是归自己的。要不是东北这里的粮价太,杨老⽩去年的收⼊大概都能超过他老家的地主刘宗英了。不过他这一年多来吃得肯定比眼下‮国中‬绝大多数的地主要好,几乎顿顿都有荤腥,⽩面馒头更是敞开了吃。就是这么个吃法,家里的还是粮食満仓。

 第三就是有许多的额外收⼊。虽然有50亩地要打理,但是实际上要⼲得农活并不多。集体农庄是用马犁地的,马应该是农庄公有的,不过却被“庄主”家里面牵了去养,拉出来犁地的时候再问各家收一点粮食做酬劳。另外“庄主”家里面还修了个磨坊,大家收上来的麦子也给他家磨成面。虽然这么做很有一点“资本主义尾巴”但是大家都愿意这么⼲。因为省下来的时间和力气可以去附近山里面打点山货,挖点人参药材,这可比种田容易来钱。而且“庄主”是所有的庄户一人一票选举出来的,所以也不敢提出太⾼的收费。由于一庄子的农户都是天南海北凑在一起,几乎没有同乡同宗,眼下还很难形成势力。这个基层‮主民‬倒是货真价实的。

 因为在庄子里面的⽇子还好,所以没有什么人想离开庄子出来⼲活,可是上面偏偏三天两头下征发苦力的军令…看来世上事总是不如意的多!杨老⽩的心里这么想着的时候,拉木料的马车已经进了营地。(未完待续。。)  m.BAmXs.Com
上章 天朝之梦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