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忆——张师母生平二三事
舂节赴妹妹家作客,被告知张师⺟于本月上旬去世。张师⺟拆迁前是与我家同住一个墙门的邻居,几年前我们就一直观注她,因为她八十八岁那年,老墙门与她同辈的人已先后去世,无出其后了。张师⺟活到九十二岁,虽不算最长寿,但住得最久。
张师⺟是萧山人,小脚。解放后的第三年搬来,一家五口。除张先生外,一子两女,当时她年近四十,但长子金宝只有九岁,以后住久后,我们慢慢知道,他前夫早逝,在萧山遗有一女,已出嫁自立。
我家原来住的墙门是狭长的格局,前后三个天井,三个门洞,住第三个天井的人家若要回屋,则要沿途浏览全部住家。张师⺟住第一个天井的右厢房,厢房最多十平方米,横挨天井,前联萧墙,后接厅堂。出⼊在厅堂一侧,张师⺟在厅堂的旮旯里搭灶做饭,在厢房门口,厅堂边沿摆张小方桌吃饭。我家住第二个天井內,进出要经厅堂⼊室,方能⽇度三餐,因此便常见张师⺟终⽇在厢房门口忙碌,而我影响较深的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吃完饭舐碗盏。困难时期,粮食紧张。我家算富裕,尚免吃粥之苦,而一般人家晚饭大抵就只能吃粥,张师⺟每每喝完粥必要舐碗,她用的是一只大海碗,双手捧起,我们在厅堂上望过去,往往不见其头面,只见海碗上下起落,不时发出“吱吱”声,舐毕,再用右手食指在碗边沿划一圈送进嘴里“吱”的一声,手指菗出。最后端坐片刻,上下舐拭嘴

扫

留在嘴角的残渣,至此,用餐方告完毕。
第二件事是晚上照明不用电灯却用蜡烛。一到晚上全墙门灯火通明,惟张家用一支蜡烛照明。我家有一盏灯接至厅堂,兄弟姐妹几个常在厅堂做作业,金宝照例“凿壁借光”在小方桌上做作业。若是夏天,则一支蜡烛也可省略,全家都到墙门口乘凉。
第三件事是绞面。绞面时张师⺟会在小方桌上放一面长方形的镜子,双手持二

丝线呈剪状来回在脸上绞动。初时我不知她在⼲什么,走过去看,张师⺟弯着颈项也朝我看,原来绞面就是把脸上的汗⽑绞去,当时不像现在有什么洗面

,脫⽑膏之类的美容产品,妇女绞面即是一种最为普通不过的方法,绞面后,张师⺟本就⽩皙的面孔就愈发显得清慡了。只是这汗⽑绞了后会再长,以后再见她绞面,就见怪不惊了。
金宝是张师⺟的长子,其时十三、四岁,长得像张师⺟,⽩净⾼大,但人十分木讷。我们玩游戏时他从不参加,只作壁上观。因为玩游戏要弄脏⾐服,脏⾐服要洗,洗要用⽔用肥皂,张师⺟是断然不允的。金宝平时无声无响,我们总是戏谑其为“金宝木佗”奇怪的是这样的一个我们眼中的“软蛋”张师⺟却几乎每天都要打他一回,且时间必在中饭前后,打前必有一声长吼:“金宝,你这个斩头鬼!”然后伸手去拿一

放在门后的杈⾐服的竹竿。张师⺟尚未吼毕,金宝已像接到命令一般拔腿就逃,窜过厅堂,奔进二天井,直奔第三个圆洞门,张师⺟因是小脚跑不快,只好迈着八字步一路追赶,跑进二天井时往往已气

嘘嘘,只好丢掉竹竿哭骂。
这种“游戏”几乎每天都要玩一回,以至于后来我们有时吃过午饭后不见金宝奔进二天井就要奇怪,怎么张师⺟今天没有打金宝?
金宝也闯过一次大祸。有年夏天夜晚,金宝和赵家小儿子狗儿联袂去捉蟋蟀,一只蟋蟀在一块大石板下叫,叫声十分老,应是上等。金宝力大,双手托起石板,狗儿左手打手电,右手伸进石板下去寻。那石板十分沉重,金宝渐渐体力不支,连叫:“好了吗,好了吗,快点!”无奈那蟋蟀叫声不断,只是寻不着,狗儿又哪里舍得就此作罢。金宝大呼一声“不好”声起板落,狗儿菗手不及,右手指被硬生生砸掉一节,惨叫着跑回家。赵师⺟带着狗儿去张家问罪,墙门內外纳凉的人全都拥进大厅看热闹。张师⺟气得浑⾝发抖,突然一庇股坐在地上,双手拍地,俩脚

蹬,一声长吼:“金宝,你这个斩头鬼!”赵师⺟缺乏思想准备,见状一时间竟也束手无策。金宝此时早已逃之夭夭,在外游

了夜一不敢回家。
金宝结婚自立后对娘十分孝顺,隔三差五就要回家看看,帮娘买米买油买煤饼。等到张师⺟自理有困难时接回家中服侍至终。邻居都异口同声称金宝为墙门內第一孝子,羡慕张师⺟好福气。
张师⺟前半世十分困苦,五口之家仅靠丈夫在街道服务站作作泥工维持,窘迫时,甚至常有断炊之虞,三年困难时期去城外掏菜菩头,去人家挖过番薯的地里挖蕃薯藤,去河边捞菜⽪,池塘里摸螺丝。平⽇里营养是谈不到的,有什么吃什么,但其三个子女却是墙门內同龄人中长得最⾼大的。
张师⺟一生也没有和补品打过

道,也和锻炼无缘,从未见过她做过气功打过太极之类的,前半世皆在食不果腹温

中挣扎求生,晚年倒是常见她搭张小竹椅,在厢房口坐静。即便如此,去世前她也未曾去过一趟医院,实属罕见。
她晚年开始信佛,有时要烧烧香,供供菩萨,相信转世轮回,好事好报。我从农村返城后,⽗⺟已逝,兄弟姐妹成家搬新居,老屋內就我孑然一⾝,我懒于升火做饭,有时端一只锅将饭拿到居民区劳务站去烧。她坐在厢房口看见总是招呼:“家隆,你饭不要拿到劳务站去烧,那里烧一次要四分钱,你到我这里烧好了,我虽然没有去,但心里十分感

她,同时又惊异她变化之大。
张师⺟随遇而安,虽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困顿中渡过,在感情上从来没有看见她有什么跌宕起伏。两个丈夫均先她而去,三个子女抚养成人,其中要倾注多少心⾎可想而知,她顽強地活到九十二岁,五世同堂,实属不易。她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我因了邻里的关系,又因她是老墙门同辈中最后一位去世者,突发奇想,写了这篇短文,以示悼念。
M.bAM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