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世界大战与中国
其实袁世凯这个大总统。是最不好做的一个家国领袖。
自清帝退位,民国初立后的外患不断,应对稍有不慎,便是丧权辱国,地裂权分,留千古之骂名。
在国中近代史上,对国中瓜分庒榨最凶残的莫过于俄⽇两国,若是英美德法,还仅仅是争夺利权,而俄⽇二国则动辄要割裂我国疆土,置华中民族于亡国亡种之凶险境地。
早在1904年,这两个強盗还为了争夺我国东北而大打出手,不料数年后却又握手言和,密谋共同瓜分我満蒙之地。
1907年7月,⽇俄签订密约,俄国承认⽇本在朝鲜的地位,⽇本则承认俄国在外蒙的利益;另外,又将我国东北划分为南満、北満,将吉林拦

一刀,吉林以南归⼊⽇本势力范围,吉林以北划⼊俄国的势力范围。倘若有其他列強想染指东北,则俄⽇持同一立场,彼此相助。
1910年,俄⽇两国再度签订密约,反对国美的门户开放政策,并在维持満洲现状上相互协助,最终使得国美的铁路大王知难而退。俄⽇由于1912年7月第三次签订密约,密谋瓜分东蒙呼和浩特以东,归⽇本,以及西蒙,呼和浩特以西归俄国。
武昌起义爆发后,俄国立刻揷手外蒙事务,策动喇嘛王公们“立独”
1911年11月28⽇,哲布尊丹巴在沙俄的帮助下,称他们要建立“大蒙古国”
1912年1月,在外蒙“立独”后,陈巴尔虎旗总管福胜在俄国的策动和俄军的帮助下,也悍然攻占了海拉尔和満洲里并宣布“立独”成立所谓的“呼伦贝尔自治府政”后来,在俄国的唆使下“大蒙古国”授予福胜参赞大臣和海拉尔总督之职,将呼伦贝尔并⼊“大蒙古国”
民国成立后,俄国人对国中边疆的趁火打劫并未停止脚步。
对于俄国的步步紧

下,袁世凯在民国未定的情况下,对事关主权问题的一概不予承认。
在袁世凯的強硬态度下,1913年11月,****府政与俄国签订《中俄声明文件》。俄国承认国中对外蒙的宗主权并承认外蒙古是国中领土的一部分,而国中则承认外蒙古享有自治权,同意只出派办事大臣、属员及卫队进驻库伦。
可以说,终袁世凯一生,从未承认过外**立!
次后,唐努乌梁海地区又在1914年被俄军強行占领,至今都为俄国所据有。
令人疑惑的是,对于这块被侵占的领土以及外蒙古,不仅当时袁世凯府政未予承认,以后的府政也从未声明放弃主权。
至于外蒙古是什么时候被承认立独的,唐努乌梁海地区什么时候堂而皇之的成为“苏联”领土,就不是太好说了
在俄国对国中边疆进行蚕食的时候,英国也加紧了对西蔵地区的略侵。
1913年10月13⽇,中、英、蔵三方在印度的西北小镇西姆拉召开会议,民国府政
出派的首席代表是西蔵宣抚使陈贻范,英国代表是英国印度总督外务秘书麦克马洪。在会议上,英方代表的态度极为強蛮,他们甚至早在会议之前便已经设计好议题并拟好条文,中方所做之事,竟然只是全部承诺而已。
这等谈判,如何谈法?
由于英国方面毫无诚意。袁世凯府政当时严令陈贻范不得在条约上签字。由此,西姆拉会议谈判进行了九个月后无疾而终。
但在这场流产的会议后,麦克马洪竟然背着袁世凯府政与西蔵地方府政代表在德里偷偷地私下换文,并在中印边界东段沿习惯线往北一百公里划出了一条印蔵东段边界线,这就是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但是,袁世凯府政严厉斥责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此后,英国府政也再未提到过什么“麦克马洪”线。
袁世凯在捍卫家国主权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尽了自己一切能尽的力量!
仅仅从这一点来看,袁世凯无愧于家国之伟大领袖!无论这人曾经做过什么!
此时,一直对国中虎视眈眈的⽇本却十分着急却又使不上劲,原因是俄国在国中边境驻有重兵,随时可以采取行动;而英国也可以通过印度的渠道进行渗透,但⽇本是岛国,与国中领土并无

界,一旦要运送军队来华,未免兴师动众,会引起列強的不満。
⽇本虽然和和沙俄签有密约,准备在国中

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两国按密约中的満蒙境內分界线,一起出兵瓜分了満蒙。但没有想到的是,辛亥⾰命的时间非常短,且没有发展到两个強盗期盼的“严重程度”;这一踌躇,出兵的机会便已经错过了。
在清帝退位前,⽇本听说国中即将实行共和制,当时还是打算出兵帮助清廷扑灭⾰命的。
原因很简单,⽇本是君主制家国,一旦国中实行了共和制,势必对天皇在⽇本国內的地位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一旦⽇本帮助清廷完成这一“功勋”自然可以索取⾼额的回报,何乐而不为。
可惜的是,⽇本援助清廷的计划遭到了普遍的冷遇,其他列強对腐朽的清廷失望至极,已经不愿意在这艘破船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受命组建的袁世凯內阁对继续维持大清也无趣兴。
令⽇本不快的是,袁世凯却是对⽇本极为忌讳和厌恶的。
袁世凯早年在朝鲜的时候就一直与⽇本人斗法,对⽇本的鬼蜮伎俩可谓是知

知底,而且袁世凯对⽇本人明显具有一种

深蒂固的不信任感。
⽇本人深知,袁世凯在外

上乃是李鸿章“以夷制夷”之法的⾐钵传人,其一贯主张联英美以制⽇俄,他上台,对⽇本的图谋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辛亥⾰命的机会错过了,但随后的机会接踵而至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这是欧洲列強矛盾的总爆发,是发生在欧洲大地上的生死搏杀,但是,⽇本却从中嗅到了机会
所有的欧洲列強都卷⼊了这场战争,其中英、法、俄抱成团与另一团伙的德国及奥匈帝国捉对厮杀,欧洲大地刀光剑影,狼烟四起,而⽇本在一战前曾与英国结成同盟关系。
欧洲列強此刻无暇顾及远东地区。⽇本当然不能错过这次扩张的机会。
⽇本当时看中的肥⾁是德国在青岛的租借地,因为德国在国中是新来的暴发户,势力不大,

基尚浅,而此刻又被欧战

⾝,⽇本这时对德国宣战并占领青岛绝对是笔划算的事情!
如果说俄英两国

谋割裂国中边疆还算是“边患”的话,⽇本的⼊侵对华中民族则可谓是生死

关的“心腹之患”
而对这个“心腹之患”始终保持警惕的,除了袁世凯外,还有一个人:
萧天!
萧天为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山东亦是其管辖范围。萧天此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忍。唯独一样事情绝不能忍:
外国势力对自己家国的略侵,尤其是⽇本!
在世界大战尚未爆发之时,萧天已经在山东有所安排。解决张勋势力,也正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萧天知道,⽇本对青岛良港的优越条件早有耳闻并极为重视,在青岛被德军占领时期,⽇本常有⽇商到青岛做买卖。⽇本当局为了及时掌握青岛和山东的近况,还时常派特务化装为国中人,潜伏到胶济铁路千里沿线进行活动,⽇本对青岛的垂涎程度可见一斑。
⽇本明治天皇就曾叫嚷“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1897年,德国強租胶州湾,⽇本打心眼里不自在,他

本没有想到,⽇本比德国⼊侵国中早,由于自己忙于争夺在国中东北和朝鲜的利益,山东和青岛这块肥缺却成了来自欧洲的德国囊中之物,这对⽇本殖民地野心是一种挑战和刺

。早已垂涎青岛的⽇本对此耿耿于怀,一直千方百计寻找染指山东和青岛的时机。
德国盘踞青岛的前些年,⽇本不敢轻举妄动,很少有人到青岛活动,似乎⽇本对山东和青岛没有什么想法与趣兴。
萧天更加清楚,这种表面的心理平静无法长期掩饰⽇本望渴占有青岛的野心。
到了1913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本突然活跃起来,对青岛表示出异乎寻常的关注与趣兴,频频派军政要员到青岛调查,窥探青岛德军情况,伺机取代德国对青岛的“租借”以建立向东亚略侵扩张的桥头堡,这种強烈的占有

,促使⽇本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了。
在⽇本行动起来的同时,萧天也开始行动起来。
萧天所掌握各部,已经被秘密下达命令,士兵分发武器,随时准备投⼊战斗!并且频繁发电,提醒府政对于⽇本野心必须早做准备!
“为了维护家国领土统一完整,我不惜再战!哪怕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亦在所不惜!”这是萧天给所有部下下达的命令。萧天慷慨表示:
“凡我各部,均应做好充分准备,一旦⽇人以军事挑衅则我将毫不犹豫还击!”
M.bAM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