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冀南反扫荡(一)
第二百三十二章:冀南反扫

(一)
给女儿起名字这种事情韩云华是绝不会假手他人的,不过起个什么样的名字还真把韩云华难住了,打仗他拿手,但是起名字却是一个细致的活,真不是他这样的大老爷们能⼲得了的。
“叫和平吧大名韩和平,小名思涵。她因为战争而离开亲生⽗⺟,又因为战争而与我结缘。希望以后她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平平安安的,对于她我没什么要求,只是希望她一生过得平安幸福就可以了。”韩云华想了半天也只想出这几句话,并不是他的化⽔平差,而是这个年代人们给子女起名字都独具特⾊,不管韩云华回避与否,名字总会有意无意地刻上那个时代的印记。农村直接就丫蛋、狗剩、小狗子、二葫芦之类的。就算一些路八军导领的子女也不过是太行、太北、晋之类的。
姓名与其说反映了老百姓的心理诉求,不如说折

了不同时代化心态的演变,名字总会有意无意地刻上那个时代的印记。历次重大政治运动或社会变⾰都能在名字显示出来,这体现了当时的老百姓对于时代化的认同和对于时代变化的最直接的反应。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名字都有着強烈的时代特⾊。一批与共和国同名的人起名为“建国”、“建华”等,到了抗美援朝时期“保家卫国”成了那个年代的最強音,那个时候取名“保国、卫国、援朝、抗美”的就非常集。大跃进时期,有些人提出了钢产量要过英国,赶上国美,因此有些人就给孩子起名叫英。由此,陈英、范英、韩英…便应运而生。还有人叫跃进,张跃进、李跃进,生怕别人不知道她们是958年出生的。建国前,不少人祈盼富裕的生活,就给孩子起名来福、财、宝富之类的,所以导致现在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多数是叫这个财那个进宝的。化大时期,不少生新儿起名⾰。与此同时,在那个时代红⾊时髦,一些群众组织取名都带红⾊,如红卫兵、红小兵、红⾊尖兵、红⾊造反者等等。有些人噤不住红字的

惑,也给自己的孩子取个带红字的名字,一时张红、李红、王红诸如此类是红⾊遍天下。⾰后期拥军时髦,参军光荣,有些人就给孩子取名军,以至张军、李军、王军成了重名最多的名字之一。改⾰开放之后,国门重开,受新思嘲影响,单名取“莉、娜”之类的也非常多。
韩云华不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起上个这个太行那个五台的,⼲脆就起一个即有象征意义又有男子风范的名字吧。和平是这个时代人们最望渴的东西之一,而这一代老家奋斗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给广大民人群众创造一个和平定安的生活环境。所以和平虽然听起来有点男

化,但是它既没有越这个时代,却又不是溟然众人。
“是啊,战争在铸造生死与共的热情和献⾝精神的同时,也在铸造冷漠、残酷和野

。虽然二者是统一的,统一于战胜敌人的最终目的。但是我们又何尝想要这样的精神呢,我们最大的愿望不就是打败略侵者,赢得一个和平的环境,所以我赞成这个名字。”左政委是內蒙古区军的资格最老的导领了,他这一话还真没有人敢唱反调。再加上给女儿起名字可是他们司令员的专利,别人说什么他们的司令员也不会听得,所以都一致认可和平这个名字。
“这个和平的象征意义我们倒是能理解,但是还希望我们的司令员同志能为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思涵是啥意思了,老刘我化程度地,还不大理解这个小名有啥子的象征意义。”区军教育部长刘明远打趣道。
刘明远是一个老红军了,以前老刘一直都是燕京大学的学教授,同时还担任着燕京大学的教务处长,对于教育教学很是擅长,长征结束后,老刘一直在抗大工作。前不久才被路八军总部从延安调到了內蒙古区军,主要是抓內蒙古区军的教育工作。
就如同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人一样,老刘也觉得教育是和平环境下的奢侈品,在这个年代人们最多的出路便是上场战,战争才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但是至从他来到內蒙古区军以后,他便现在这个地方人们的思想认识确实不一般,不管是城市还是最广大的农村,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读书受教育是最崇⾼的事情。而只要家里能掀的开锅的人家,绝对会把自家的孩子送到学校来。
经过一番调查,刘明远觉这都是源于这位年轻的司令员在塞北地区大巨的威望所致,而这位年轻的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让人心惊。为了建立內蒙古区军的教育体系,这位长不顾区军其他导领的反对,执意将教育部门升格为区军最⾼的几个部门之一。同时还下拨一千万大洋的巨款修建各式学校,让他这个教育部长真正成为了区军的核心导领之一。
“去…去…,老刘这是叫为老不尊,思涵的意思难道你不明⽩吗?喔我倒是忘了,这里除了我和雨涵以外,剩下的都是清一⾊的光

,怪不得你们不了解个趣味。”韩云华也不甘落后,很快就组织起了反击。
“云华哥哥,我们医院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所以我和静雅姐姐就先走了,你们慢慢吃。”倒是雨涵面子薄,有些受不了这些大老爷们这样毫无顾忌地开玩笑,拉着何静雅的手,从韩云华怀里接过有些困了的小思涵先回后总医院去了。
接下来这段时间內蒙古区军倒是很平静,由于韩云华所部主动出击,将⽇军大同至天镇一段的防线打的濒临崩溃,所以彬山元大将不得不改变作战计划。三路大军围攻內蒙古区军的作战计划尚未实施便胎死腹,这也给內蒙古区军一个难得的休整机会。
鉴于这次同⽇军作战暴露出的一点问题,韩云华同区军的主要导领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內蒙古区军虽然有将近九万队部,但是实际上除了整编oo师外,內蒙古区军真正打起仗来能动用的队部实在有限。九万人看起来是个庞然大物,但是相对于韩云华所部现在所管辖的地盘,这点兵力还是有一点捉襟见肘。一旦大战爆,区军必须要留一支队部在

据地,真正能同⽇军死磕的也就这两个师一个旅,至于区军的那些直属队部就不要指望了。六个步兵团的直属队部満打満算也就一万七千多人,

本就看不过这么大一片区域,而且区军的直属队部都是由原来的主力队部整编成的,所以将后方

给这些直属队部他还是很放心的。
韩云华考虑到区军除了留守的队部外,用于进攻的队部已经很少了,而区军的三大主力两师一旅还不到⽇军三个甲等师团,所以韩云华建议区军尽快地建立地方自卫队部。
虽然现在各个县也有自己的县大队和区小队以及各村的兵民组织,但是这些队部的力量实在有限,在韩云华的大队部走后

本无法同強大的⽇军抗衡,所以韩云华希望重建县级保安团。他初步拟定內蒙古区军辖下的个县每个县都要建立自己的保安团,这个任务务必要在半年內完成。
左政委等人被韩云华这个庞大的野心惊呆了,刚刚让路八军总部连人带

划走十多万人,这使得內蒙古区军原来部分导领很不満意,路八军总部怎么尽整这些摘桃子的事情。而区军似乎已经成了路八军总部的挤

站,细算下来,这一年多內蒙古区军损失的武器弹药以及整编队部何止三个步兵师。这次区军好不容易又整回一点家底,要是再拉起大批的队部是不是又要被总部长打秋风了。所以对于韩云华的这个计划很多人都是充満了疑虑,用叶保国的话说,这就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不过韩云华还是认为组建地方保安队部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区军的武装部就是一个摆设,

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管理几个县大队还需要这么大一个部门,简直是笑话。然而出于对韩云华本人的绝对信任,沈⽟泉等人一致决定先在东部靠近⽇军的占领区的这几个县试行一下,如果可行的话在推行到整个区军。
但是让左政委等人没想到的是,韩云华直接下令将东部的十七个县全部纳⼊这次整改的范围之內,也就是说区军一下子就要增加十七个团的编制。这还叫什么试行,就算推广到全军也不过是三十多个团而已。然而他们也知道,这是韩云华最后的妥协了,要是他们再不同意的话,这个年轻的司令员很可能越开军委会自己下命令,反正韩云华对自己的军事计划都那是执着的很,能答应暂时在一定的区域內试行已经很给他们面子了。
M.bAMxS.com